今日中国:您如何看当前的健康养生图书热潮?
温长路:我也看这些书,好书不少,有问题的也不少。一些科普著作“水煮”的成分比较大——水煮了以后,真东西就少了,更有一些是误导。一些作品娱乐化的倾向太多,人云亦云的太多,想当然的太多。有的人根本不学医、不懂医,把片面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
书店内养生类图书热销
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媒体和出版部门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老百姓需要的是精华还是糟粕?需要的是对健康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传播者、出版者应该有正确的是非标准。媒体在传播正确的养生观、培养百姓健康生活方式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某种程度上,过热也不全是坏事,毕竟让老百姓明确了养生的重要,知道吃饱饭不等于健康。而一旦形成了养生的习惯,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太重要了。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中西方养生有什么不同?
温长路:中医讲的养生,首先强调的是精神,非常重视人的心理素质。
中医讲饮食,是对以脾胃为中心的消化系统的调整;西医讲饮食,只讲食物成分、维生素、热量。
西方讲究的健身是硬健身,和他们肉食结构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系;东方讲的是温的养身,如太极拳、五禽戏、太稀、气功。东方的养生,以心养为主,即使不能动的人也能通过冥想等方法,得到锻炼。
药物养生,中西医的目的是共同的,但方法不同:中医有大量的养生药,讲的是辨证用药;西医是对症的,也基本没有什么养生药物。中医的很多药也是食物,药食同源,提倡能食养则不药养。
可以这么说,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以顺为养”,包括随心,根据人的心理状况;随意,根据人的思想活动和要求;随缘,根据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人在这些范围内活动的需求;随时,一年四季的养生方法各不相同。
西医对人类发展进步有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走过曲折的路,最主要的是人文意识弱化,最后还是要回到宏观医学。中西医并重是必要的,需要以自己的长处为基础来学习对方。
今日中国:如您所说,那中医应该是反对刻意养生的?
温长路:中医不提倡刻意养生,也没有必要刻意养生。自然养生,适合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和国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不断调理、完善。
我把它总结为四句话:精神是人体健康的支柱,支柱不能倒;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基础不能跨;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动力,动力不能少;药物是人体健康的保障,药物不能缺。药物是人类的朋友,但它是危险的朋友,不得已不交。
今日中国:养生和刻意养生的界限是什么?
温长路:刻意,就是过分的意思,而正常的自然养生是积极的行为。没有征兆,乱用药物,特别是乱补、滥补,把药品当保健品,把保健品当食品,就是刻意。
自然养生是一种调理,要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症而变;并要随着新的食物链、新的疾病谱的改变,不断变化和完善。
今日中国:从事这么多年健康普及工作,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温长路:写科普是一种乐趣和幸福。写科普的人很容易跟病人接近,老百姓特别愿意跟他交朋友。沟通的过程,就是科普的过程,写科普的人就架起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
但辛酸也很多,主要是缺乏好的社会氛围。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视,很多还停留在政策和口号上,科普工作者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甚至有的作者的科普著作获奖了,单位领导却不让他来领奖。
把科普作为二流产品,对它抱有偏见,是一种误解,是一种短视。我相信,未来科普将跟学术地位并重,甚至成为国民第一需要。
今日中国:您最希望看到市面上出现什么样的健康科普类图书?
温长路:老百姓喜欢、能看懂、看了能够用上、用了就有效的著作。当前有的畅销书,只做到前两步,还差这最后一步,也是最要紧的一步。如果各种社会氛围具备了,再大力推好写手、好讲家,我相信这种书一定会大量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