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专题之六:温长路:健康科普是全社会的责任
2009-11-03 11:14 作者:龚寒

今日中国:数据显示,2007年大众健康类图书同比增长率超过25%;2008年,这一数字更是直逼30%。作为较早从事中医科普的专家之一,您认为健康科普类图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温长路:健康科普类书籍走过了20世纪70至80年代的低谷、90年代的预热、21世纪后的畅销这样一个路程。养生必定是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同步的。如果连三餐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养生?

 
温长路: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长期从事中医科普类书籍的编辑出版和中医知识的普及推广。

我从事科普创作的年代,科普处于低潮时期。搞健康科普的学者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二道贩子”。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宣传养生的内容主要是食物养生、药物养生,心理养生、体育养生都还很少。

近几年的高潮是从低潮、中潮慢慢演变过来的。伴随着学术的浮躁和媒体的炒作,热了起来。不仅专家上了,写半科学半不科学的人也上了,甚至写伪科学的也上了。如果还是循序渐进,人们就不会注意到了。

今日中国:相比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几年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井喷?

温长路:首先是政府重视。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法》,专门颁布了《科普法》,还把每年9月的第3个礼拜天定为全国科普日。

从客观上讲,是国家富了,老百姓吃得好了,富贵病出来了,人们迫切需要应对健康问题。当然,媒体的积极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不仅把学术做成普及,甚至把普及做成娱乐。老百姓听了电视上的讲座,认为这个好,还要买书看看。电视台立马出盘,出版社跟着出书,一浪更比一浪高,自然就热起来了。

今日中国:为什么一些专家写的书,卖得不如非专家的好?

温长路:第一,大多数专家不喜欢炒作,或是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必要的炒作还是需要的。

第二,有些学者比较清高,不愿意过多参与普及性活动;有些人有顾虑情绪,怕被放在火上给烘干了、炒糊了。“库恩现象”在科普界影响很大:一位声誉很高的专家,不会因做科普而增加好名声,甚至却因做科普使自己的名声变糟了。不少专家把名声看得像生命一样,他们不求一时之利,希望自己的书能长期流传,能够长期为老百姓接受。

第三,科普著作的创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学术水平高的专家不一定就能写出最好的科普作品。真正写好科普文章,比写好论文还复杂。科普文章要求作者具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表述能力。在发达国家,要当院士先做科普。

今日中国:您如何界定科普专家?

温长路: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在医学界有较长的工作经历,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科研的经历,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其次,一定得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述能力;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崭露了头角,发表过相当数量的作品,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一些文化人撰写的科普作品,对于普及中医药文化还是做出了贡献的。但要让大众正确理解中医,还是应该请有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专家来做。



1   2   下一页  

相关信息
· 中国式养生
· 老祖宗传下来的百宝箱
· 专题之一:养生背后的意识形态
· 专题之二:“养生热潮”下的中医景观
· 专题之三:孔令谦:若要养生,先别伤身
· 专题之四:道家养生是养生命
· 专题之五:李斌:太极讲的是“道”
· 专题之七:黄建始:十年后, 健康管理将会成为主流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