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学者从中国传统智慧的角度去探索中国模式的含义。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用“刚柔相济,执二用中”来诠释中国模式的精髓,他认为:“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体现出了不断与时俱进的特色。俄罗斯科学院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院则认为,中国成功的秘密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适应时代变化,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自我调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模式吸收了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既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又体现了广泛的民主,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仅提供了宽松的执政环境,也积累了丰厚的政治和社会资源。”杨金海副秘书长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这一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无疑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模式首先引起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和认同。西方世界输出的民主政治模式,不仅没有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起民主制度,甚至还造成政治失序、经济落后。中国的发展道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在埃及等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模式”被正式使用。正如陈君峰教授指出的,“每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呢?
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在世界范围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所以我不认为有一种可以被借鉴的‘中国模式’。”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经验的根本之所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模仿和重复的。此外,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也是塑造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因素,这同样是中国所独有的。而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也让这一模式面临一些挑战。王缉思教授认为:“中国如果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中国文化就要有更多的普适性。现在的中国文化在包容性和普适性方面还没有达到西方文化的水平,还不能被普遍认同并有效影响世界。”中国模式甚至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黄宗智教授指出,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中国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环境危机的来源。
中国模式仍然在发展和丰富之中,陈君峰教授认为中国模式的探索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已经明显看出是成功经验;第二种还在摸索,仍在摸石过河;第三种是尚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紧迫问题,包括中国能否成功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将是对‘中国模式’的一次检验。他说:“某种程度上,中国模式仍在过程中,还很不成熟不完善,也许再经过30年,即当中国真正或大体上实现现代化时,再去论证似乎更合适。”
郑永年教授认为,尽管“中国模式”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正在认识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经验的可取性。“中国模式”从目前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它能否真正具有世界意义,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未来的社会改革能否成功。
陈君峰教授援引了人民网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其中认为中国模式成型的有14.3%,60.25%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还是一种在探索中的发展模式。“我认为我国国民正在成熟,比较客观。”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