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7岁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汽或一汽,前身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退休工人于丰年的新任务,是给来访的记者们讲他和一汽的故事。尽管同样的情节已经反复讲述过很多次,于老还是很快就愉悦地沉浸在回忆中。
运送过建厂时生产汽车的苏联机床,开过第一批下线的解放卡车,在红旗车里接受过建国十周年的检阅,退休后又为厂里给全国各地输送汽车,于丰年几乎见证了一汽的整个发展历程。如今,距离他进厂的1954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而这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50余年。
共和国的“汽车长子”
“一汽1953年开始建厂,我是1954年来的。那会儿这里是稻田地、坟地,厂房宿舍什么的都没有,只有一些小窝棚。”于丰年回忆道。
事实上,一汽建厂从建国伊始就开始酝酿了。1949年,毛泽东出访苏联时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车厂这样的大工厂。”彼时,开国大典的礼炮才刚刚鸣响,新中国百废待兴。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随后在北京成立,一汽被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3-1957)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毛泽东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汽车厂的指示》,并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1个大字。
1953年7月15日,万名建设者汇聚到了长春西南郊,在这片侵华日军留下的细菌工厂废墟上,开启了中国的汽车征程。
当时在哈尔滨一家建筑公司开车的于丰年,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了汽车厂招聘的消息,动身前去应聘,从此和一汽结下不解之缘。于丰年和同事们的工作是从车站往厂区拉机床。冬天时,长春的气温在摄氏零下30度左右,宿舍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煤炉,只好蜷着身子睡觉;食堂只有用棍子支起来的简易饭桌,没有板凳,只能站着吃饭……
“早上8点上班,我们5点就起来,用炭火烤汽车,把发动机烤热了,油烤化了,变速箱什么的都烤化了,发动车之后再吃饭,吃完饭按时赶到工作点。”他说,“苦是非常苦,但是大家劲头都很足,不知哪来的那股劲。”
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一汽驶下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一汽,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名副其实的“长子”。
“大伙都很想看见中国车”
“50岁的老司机我笑脸儿扬,拉起了那个手风琴咱们唠唠家常;想当年我十八就学会开汽车,摆弄那外国车呀我是个老内行;可就是没见过中国车啥模样,盼星星盼月亮啊盼得这国产汽车真就出了厂……”《五十岁的老司机》这首歌,在“解放”刚下线的那个年代里曾经风靡全国。
长春市各界群众欢庆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1956年,第一批12辆解放汽车下线,厂里挑选司机开着解放车载着劳模们去省市政府报捷,于丰年被幸运选中。在12位司机里面,24岁的他是最小的一个。车队打头的司机马国范,当时已经五十余岁了,正是《五十岁的老司机》那首歌描述的人物原型。于丰年说,这首歌很是贴近大家的心思,“真的就是盼星星盼月亮那样,大伙都很想看见中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