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English | عربي | Español | Français | Deutsch
专题
专题之二:两岸寻亲60年:一个关于重聚的梦
2009-10-12 14:18 作者:龚寒

1992年,台湾作家张至璋第一次到大陆,满怀希望地寻找失散43年的父亲。但当他站在南京新街口汹涌的人潮中时,他感到有些恍惚——“回头看看这黑压压的一片,爹真的在里面吗?十二亿人里,像我这种遭遇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调查过吗?有人统计过吗?”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清楚,在60年前,中国有多少个家庭,为一道海峡及其代表的政治阵营所分隔。只有这样一些流传甚广的数据: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随蒋介石去台的军政人员约200万人,其中老兵约有40万人;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被国民党征兵、或因谋生或逃避国民党政治迫害而来大陆的台胞约3万人。

这每一个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因为历史而破碎离散的家庭。

回家的时候到了

1978年的最后一天,中央电视台破天荒地播放了一集介绍台湾风光的纪录片,画面中的台湾景色秀美,气象繁闹。还没有等人们玩味出其中的政治内涵,1979年第一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

在不同的时期和形势下,大陆曾出台过多部《告台湾同胞书》,但1979年的这部较之以往大不相同。

这份《告台湾同胞书》用“亲爱的台湾同胞”取代了“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们”;以“和平统一”代替了“解放台湾”;同时宣告对金门象征性炮轰的结束,明确提出希望恢复两岸同胞间的正常往来。

听到这份宣言,“我知道回家的时候到了。”台湾老兵姜思章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情依然激动。姜思章被国民党军队当壮丁带到台湾时,还不到14岁。多年后,他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我们当时很多人去台湾的时候,总以为不久就可以回家的,所以一年又一年,以为明年过年就可以回去了,后年过年就可以回去了。想不到一过就是三十几年。”

虽然当时大陆已经伸出了橄榄枝,但台湾当局依然坚持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为防止兵员滞留大陆,台湾当局严厉禁止他们回家探亲。尽管如此,不少老兵已经开始想尽办法,托香港、美国、日本的朋友帮忙往大陆的家中投递信件。

当时为数不多的大陆对外媒体,也成为沟通两岸信息的重要平台。据本刊(当时名为《中国建设》)的老编辑魏秀堂回忆,1981年本刊设立“寻亲访友”专栏后,曾刊登过许多寻找在台亲人的信件,并收到了众多反馈。

同时,台湾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也都在“寻根”,考证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源。

在这样的氛围里,以老兵为主的一些外省人再也无法抑制积攒了几十年的思乡之情。回大陆,成为他们中大多数人内心最强烈的渴望。

香港《广角镜》1986年5月号里,曾记载一位老兵的一段话:“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凛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



1   2   下一页  

相关信息
· 了解中国的方式
· 感知中国六十年
· 专题之一:我这六十年
· 专题之三: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 专题之四:一汽:“汽车长子”承载的中国梦
· 专题之五:自行车王国升级
· 专题之六:中国模式日益引起关注
 
台港澳侨
· 多因素致中国留学生陷中国人圈子 阻碍融入脚步
· 马来西亚人均寿命延长 华裔女性达79.8岁最长寿
· 恐子孙争产引非议 台湾民间渐刮“裸捐”风
· 两岸企业领袖峰会结硕果 签亿元茶叶订单
健康
· “红宝”枸杞
· 牛奶到底还敢不敢喝
· 靠自己挣时间
· 寻找大脑“通关令”
· 乔布斯离世的健康启示
· 秋冬进补,对“血燕”和鱼翅说不
· 勾兑虽无害,骨汤不补钙
外交部 国侨办国台办中国侨网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全国台联中国台湾网中国网中新网人民网
国际在线 CCTV海峡两岸环球时报福建东南新闻网凤凰网侨报欧洲时报澳门时报
今日中国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律师 在线订阅
版权所有 今日中国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