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台湾作家张至璋第一次到大陆,满怀希望地寻找失散43年的父亲。但当他站在南京新街口汹涌的人潮中时,他感到有些恍惚——“回头看看这黑压压的一片,爹真的在里面吗?十二亿人里,像我这种遭遇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调查过吗?有人统计过吗?”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清楚,在60年前,中国有多少个家庭,为一道海峡及其代表的政治阵营所分隔。只有这样一些流传甚广的数据: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随蒋介石去台的军政人员约200万人,其中老兵约有40万人;在1945年台湾光复后,被国民党征兵、或因谋生或逃避国民党政治迫害而来大陆的台胞约3万人。
这每一个人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因为历史而破碎离散的家庭。
回家的时候到了
1978年的最后一天,中央电视台破天荒地播放了一集介绍台湾风光的纪录片,画面中的台湾景色秀美,气象繁闹。还没有等人们玩味出其中的政治内涵,1979年第一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
在不同的时期和形势下,大陆曾出台过多部《告台湾同胞书》,但1979年的这部较之以往大不相同。
这份《告台湾同胞书》用“亲爱的台湾同胞”取代了“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军民同胞们”;以“和平统一”代替了“解放台湾”;同时宣告对金门象征性炮轰的结束,明确提出希望恢复两岸同胞间的正常往来。
听到这份宣言,“我知道回家的时候到了。”台湾老兵姜思章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情依然激动。姜思章被国民党军队当壮丁带到台湾时,还不到14岁。多年后,他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说:“我们当时很多人去台湾的时候,总以为不久就可以回家的,所以一年又一年,以为明年过年就可以回去了,后年过年就可以回去了。想不到一过就是三十几年。”
虽然当时大陆已经伸出了橄榄枝,但台湾当局依然坚持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为防止兵员滞留大陆,台湾当局严厉禁止他们回家探亲。尽管如此,不少老兵已经开始想尽办法,托香港、美国、日本的朋友帮忙往大陆的家中投递信件。
当时为数不多的大陆对外媒体,也成为沟通两岸信息的重要平台。据本刊(当时名为《中国建设》)的老编辑魏秀堂回忆,1981年本刊设立“寻亲访友”专栏后,曾刊登过许多寻找在台亲人的信件,并收到了众多反馈。
同时,台湾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也都在“寻根”,考证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源。
在这样的氛围里,以老兵为主的一些外省人再也无法抑制积攒了几十年的思乡之情。回大陆,成为他们中大多数人内心最强烈的渴望。
香港《广角镜》1986年5月号里,曾记载一位老兵的一段话:“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凛于严厉的禁制,我们将人性中最大的需求,压在心灵深处,只在深夜梦回之时,放枕痛哭。多少人等不及见到家人,客死台湾,饮恨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