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1949年15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因此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1981年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同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1986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至1989年卸任。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60年中创作发表了大量小说与文学作品。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和我周围的年轻人兴奋极了。我们相信,可以重新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大家都加倍努力地学习、工作,渴望一切新知识。
1950年5月,我担任了北京市团委组织部的负责人。那一年我还不到20岁,如此年轻而获得这样高的职位在那一时代并不多见,如果按照这一升迁速度,我的政治生涯或许会前途无量,但就在那时,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命运。那是俄国作家爱伦堡的作品,题名是《谈谈作家的工作》,它使我相信,文学可以提升人生,文学可以使生活更加鲜艳而使战斗更加豪迈,文学使思想丰富使情感深邃使话语与岁月迷人,文学使天与地、月与星都洋溢着生命。文学与革命同样是一项伟大而光辉的事业!其实我从小就对文学感兴趣,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作文就受到老师的赞赏。
我的内心充满了写作的冲动,渴望把我和我周围年轻人的激情表达出来。我的周围有一大批充满阳光的青年骨干。他们人小心大,才智出色,一心革命,能讲演,善分析,同时具有组织指挥能力,很优秀。
1956年4月,团市委痛快地批准了我的创作假。那一年,我21岁,发表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一部作品与一种命运
作家经常在作品中左右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一部作品左右作家的命运却令人匪夷所思。《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就是让我的人生充满戏剧性的作品。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信仰的年轻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小说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我曾以为,革命需要这样的文学,需要文学的理想、批判、煽情鼓动。
然而,在刚刚建立政权,经济尚没有坚实基础的中国,意识形态斗争相当激烈,各种针对敌对势力、破坏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经济建设成为当时的首要目标。50年代中期提出了15年超过英国的目标,在万众一心铸造无产阶级的铁打江山的当儿,这篇小说的内容显然有些消极,甚至是立场的错误。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很快引发了讨论,有称赞,有批评。看到作品引起这么大动静、看到人们争说这部作品、看到行行整齐的铅字里王蒙二字出现的频率那么高,我最初真有些得意洋洋。但很快,批判的调子渐高。1957年2月,《文汇报》发表李希凡的长文,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就在这个时候,我听到了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录音。他说:“有个王蒙写了一篇小说,一些人准备对他围剿,把他消灭。我看也是言过其实。对他的批评我就不服。北京就没有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我就支持。”
尽管有毛泽东的干预,短时间内我几乎变成了文坛的宠儿,但最终,我还是因为这篇小说被开除党籍,并被划为“右派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