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数量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人们却越来越搞不清,哪种交通工具是到达目的地的最好方式:自行车?私家车?公共汽车?……
进入私家车时代?
很难追溯中国“自行车王国”之称源自何时何处,但著名摄影家王文澜的作品《自行车王国》的确对此作出了最直观的诠释。这幅作品是1991年在上海的光新路口拍摄的。路口中间有一条铁轨,每当火车经过后,在两边护栏后等待的自行车便汇集成自行车的海洋。2004年,王文澜重新回到光新路口,他发现,“过去自行车流是长龙,现在都变成汽车的长龙,自行车成了黄花鱼,只能溜边了”。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北京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所占的比例已由十多年前的60%下降到20%。
1958年,第一汽车制造厂自行研制生产出了第一辆“红旗”轿车,到1981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10辆。1995年,以奥迪100为参照的“小红旗”问世。另一个国产品牌“上海”轿车从1958到1991年共生产了77054辆,平均年产不足300辆。在1979年中国之前,轿车是达到一定职务等级的国家干部才能享用的,私人不允许拥有。当时中国的轿车千人保有量不足0.5辆,在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最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是财富的象征,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
最早风靡中国的私人轿车是1984年引进中国的菲亚特126P,一款波兰生产的长不到3米、宽不过1.3米的微型轿车,1986年的售价为7000元人民币,中国人亲昵地称它为小P、大头鞋、小土豆。最初,它是财富的象征,90年代后随着其他车型的出现,小P则很少见到了。曾经拥有全国2/3菲亚特126P的温州,目前还有两辆小P,一辆在博物馆,一辆为私人所收藏。
1985年前后,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三个合资汽车企业开始建立。1987年,中国政府开始鼓励民族汽车生产。到90年代初期,中国的汽车生产形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以及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广州标致并存的“三大三小”格局。但此时,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的70%用在公务车的消费上,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
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鼓励个人购买汽车。90年代中期后,桑塔纳、捷达、富康、夏利等一批价格在10多万元的车型成为私人购车的主要品牌。而更富有的消费群体则支付高达220%的进口关税,购买豪华轿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