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非卧薪尝胆 话语权实为话语力 |
2011-03-13 12:41 作者:本刊记者 王阳 |
“韬光养晦并非卧薪尝胆;国际话语权应为话语影响力,简称话语力”。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接受我刊采访时,特意指出现在易被误读的两个词汇。
在提到中国外交时,“韬光养晦”是一个使用高频词,但是有时却被错误地与“卧薪尝胆”混为一谈。“这两个词各有不同的历史来源,《公共外交季刊》中有文章对此专门作了阐述。韬光养晦绝不是‘把我们的锋芒藏起来,到适当时候再显露出来’,这个意思不符合我们中国传统的‘和’的文化。‘韬光养晦’也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任何情况我们都不必张扬。” 赵启正如是说道。在谈到“韬光养晦”一词的译法时,他补充道:“译为外文,应译出‘恭谦的处世态度’的涵义,而不要生搬硬套。”
至于国际话语权,在媒体甚至学者中的解释和定义都不尽相同。赵启正部长指出:“‘国际话语权’指的是‘权力’还是‘权利’?这里是利益的‘利’还是力量的‘力’,中文表达上并不清楚。如果指的是‘权利’,接近于发言权,这是人人享有的;但如果是力量的‘力’,讲的则是语言的影响力,英文原文为Power of discourse。所以应该是后者,也就是话语影响力。在我的著作中已经用‘话语影响力’一词或其简称‘话语力’来代替‘话语权’。” 此外,在如何提高中国的话语影响力上,他认为一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话,让听者对我们产生诚信感。第二则需要增强跨文化的表述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