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一号提案”瞄准中国城乡社保制度空白 |
2011-03-04 11:44 |
中国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 王颖文)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农工党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的建议》,锁定民生,瞄准城乡社保制度空白,成为今年的“一号提案”。
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网友交流时曾透露,将把民生作为整个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是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最主要的考虑”。
在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表示,关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提案,从来都是政协委员们注意的重点问题,“十二五”规划、民生问题等也成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焦点。
该提案的参与者农工党湖北政研室主任方奇介绍说,今年的一号提案来自基层,经过农工党湖北鄂州深入扎实的调研,又吸收了党内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的提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问题 四个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获得了长足进步,逐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实际运行的社会保障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组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二元制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十分突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身份为标准的社保体系继续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社保待遇差距较大,乡村地区社保覆盖率不高,城乡社保存在很多“制度空白”。目前,社保已经覆盖了大多数城镇职工和居民,而在广大农村,新农合近几年才全面启动,新农保制度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覆盖率还不高。而且,对城镇特困居民的救济面也明显高于对农村困难人群的救济面。比如,城镇60岁以上未参保老人缺乏制度保障;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资金缺乏刚性约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没有出台相关措施和办法等。
二是社保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就新农保而言,目前有的地方没有新农保工作机构,也无专职人员,对开展新农保工作影响较大,而且新农保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着与其他制度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难题。
三是社保基金监管不够规范。尤其是“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不够健全,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不够公开透明,而财政、监察、审计等外部监察不够有力。
对此,农工党中央提出建议:一、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新农保制度运行的突出问题。二、完善适应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基层社保机构。要尽快建立起区农保经办机构——乡镇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村级新农保协管(代办)员的管理构架。三、建立纵向分权、相互制约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透明度。四、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历年来,“一号提案”的颁布都会迅速成为当年“两会”期间的一大焦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它往往反映当年社会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政策效应。
历年一号提案盘点
历年来的政协一号提案都与当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保持高度的契合,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2006年:两税合并
2006年的一号提案是民建中央提交的《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该提案议题直指“两税合并”,系统、深入地反映了该项税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此后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两法合并,并于2008年开始执行。
2007年:保障房建设
2007年的一号提案是由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呼吁政府加快构建住房保障体系。
2008年:资本市场
2008年的一号提案是民建中央提交的《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税收政策》。
这份从2007年5月就开始酝酿的提案,在分析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税收政策六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建立起多层次、多环节、协调征管、体现公平的资本市场税制”。
2009年:就业问题
2009年的一号提案是致公党提交的《关于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提案》。之后,围绕“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从而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
2010年:低碳经济
2010年的一号提案锁定低碳,是由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有评论认为其背后蕴含着中央经济工作重心转向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契机。“低碳经济”也成为了2010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