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
改革开放30年贵州农村旧貌换新颜
2011-03-10 09:21 作者:本刊记者 曾平

贵州代表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为该团召开的记者会上说,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年,贵州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创造了不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其中,最典型的是发端于该省遵义市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据了解,2001年,遵义市余庆县基层党组织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新期待,引导农民开展了“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随即在遵义市委、市政府的推广下如火如荼地发展。 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办将“四在农家”作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典型推出。2009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遵义市召开,使“四在农家”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知名品牌。

目前,贵州各地以“四在农家”为抓手,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已覆盖到8600多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800多万人。其中遵义市已覆盖到所有的乡镇,1700多个行政村,受益群众达440万人,占农村群众69.8%。

“四在农家”的创建,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享受了现代文明,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农民群众用这样四句话表达:“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农民群众通过参与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和改革开放好。最近,在由湄潭县当地农民自编自演、在农村广为传唱的花灯剧《十谢共产党》,正是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的生动表达,唱出了农民群众的心声。

由于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发展还不平衡。下一步,贵州将进一步加大推广和扶持力度,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明成果。一是建立健全机制,切实加强领导。根据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贵州将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建立党委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建立投入机制,开展城乡共建结对帮扶活动,抓好示范引导,依次推进,与贵州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考核制度,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二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加强统筹协调。按照以点带线,以线促面、连片创建的思路,整合各类资源,围绕重要交通干线和旅游线路集中打造,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乡镇、村寨基本实现覆盖,打造“千里文明长廊”。按照“面上看规模、点上看特色”的原则常抓不懈,力争在2011年实现全省新增5000个以上创建点,到2013年创建点覆盖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到2015年创建点覆盖全省70%以上的行政村。三是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贵州将加大分类指导力度。对于创建活动开展好的地区,要着重在“丰富内涵、树立品牌”上下功夫;创建活动力度大的地区,要着重在“提高标准、扩大规模”上下功夫;创建活动开展滞后的地区,要着重在“找准载体、迅速行动”上下功夫,在全省形成整体推进、“百花齐放”的格局。

今日中国微博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