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靠多种途径确保粮食安全 |
2011-03-09 12:39 作者:本刊记者 侯瑞丽 |
“中国粮食产量占全球的1/4,人口占1/5。中国努力保持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
中国历来把吃饭问题看作头等大事,粮食自给率已经连续11年保持在95%左右。2010年,在连续7年粮食丰收之后,中国粮食产量又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亿吨,粮食储备近2亿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的估算,年人均0.36吨为“温饱水平”。中国从1983年以来,人均粮食产量始终围绕在0.38吨上下10%浮动。为此,中国一年要保证生产5亿吨粮食,而全球粮食的年贸易量只有它的一半。
利用两个市场
目前,中国做到了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在内的谷物自给。陈锡文介绍说:“这几年中国各地正在实行新增500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十二五’的粮食生产目标是保证年产5.4亿吨,而现在的产量已经高于这个水平了,当然受气候等因素影响,产量不见得能很稳定。‘十一五’的规划是年产5亿吨,而到‘十一五’期末已经大大超过了,增加了0.45亿吨。相信‘十二五’的目标也会超过。”
中国东北曾是全球闻名的优质大豆产区,曾经大量出口,但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国家压缩了大豆种植面积。大豆的主要功用是榨油和用豆饼来制作饲料。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油的消耗量一年近2500万吨。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5480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60%,进口大豆的数量占到了国内需求量的75%。
“进口到这个程度价格就由国际市场来决定了,所以食用植物油的价格和饲料价格国内都很难把握。饲料影响到肉禽蛋奶等畜产品,它们的价格也难以把握。所以中国应调整自己的农业生产结构,在短缺的产品上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避不可免。”陈锡文说。
保护耕地
为了这一目标,陈锡文介绍说,政府一直强调到2020年前耕地总面积不能低于18亿亩,按照复种指数折算后的实际面积(折算南方有些地区可以种两季、三季后所形成的实际播种面积)是23.5亿亩。按照现有的亩产330公斤的技术能力,需要16亿亩耕地种粮。剩下的7亿亩耕地种植其他不可缺少的作物,包括2亿亩油料作物、8000万亩棉花、4000万亩糖料、2.7亿亩蔬菜,还有茶叶、麻类、药材、烟叶、瓜果等小作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1996年中国公布的第一次农业数据显示,当时的耕地面积是19.51亿亩。到了2008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的中国耕地面积下降到了18.25亿亩,减少的耕地面积比产粮第一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积还大,而河南省一年要产530多亿公斤粮食。
为了控制耕地的减少,政府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后要“占补平衡”,以开荒、改造中低产田等方式,如数补充建设等所占耕地。由于政府从严控制,耕地减少的趋势逐步减缓。数据显示,2003年比上年减少耕地3800万亩,2008年比上年减少耕地仅29万亩。
农工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游宏炳委员介绍,中国还有宜农荒地5.3亿亩,宜林荒山荒地9.45亿亩,可利用草地4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64%。还有45%的水面尚可利用。
建设水利
中国农业历来很重视水利,把水利看作农业的命脉,但受水资源的限制,中国的有效灌溉面积约为49%,只有约一半耕地有灌溉设施。中国每年都将农业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最先提出,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政府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
文件提出,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陈锡文说,2010年中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此外,不仅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还要发展节水农业。据了解,现在中国的灌溉用水利用率只有50%,也就是说,只有一半水用到庄稼上了,还有一半水渗漏和挥发了。陈锡文说:“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如渠道加牚、喷灌滴灌等方式节水。对于缺水地区,则发展节水农业,比如旱种。”
科技兴农
农业科技使中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迅速增长,提高了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良种是农业科技的结晶,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等成功研发并广为种植。
此外,中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转基因作物育种技术体系,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基因,研制出了一批转基因作物的新品系和新品种。
耕作过程中的先进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如地膜覆盖延长了无霜期,作物的生长期也相应得到有效延长;被中国农民广泛应用的大棚技术使北方冬天也可以种植新鲜蔬菜。植物保护、动物防疫等技术,不仅能降低作物生产和动物饲养成本,而且更环保,还增加了食品的安全性。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委员认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中,科技是转化的根本动力,而农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普及。”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受过高等教育和有较强就业技能的年轻农民大多流向城市,而在农村务农者多为老人和妇女。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数量必然还会继续减少,农业的发展也必然会由传统的劳力密集型向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转变。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结合农业的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培训。
此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育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有组织就有分工,有人搞市场,有人搞运销,有人专门搞耕作,大家协作,劳动效率就提高了。有了组织与经销商和谈判时地位就能提高。组织利于传播技术,也能节约成本。”陈锡文说。
粮食储备
“对粮食这样的重要产品要实行必要的政府储备,吞吐调节,还要进行价格管理。”陈锡文说。目前,中国的粮食、棉花、植物油、糖料以及猪肉,都有一定的储备。当市场供给过剩的时候,价格下跌,政府就收购,并进行库存,使市场减少流通价格恢复正常。当因灾等原因市场供应减少时,农副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就把库里的东西“吐出去”,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
如今中国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还积极对外援助,其中对非洲农业的援助比较多,包括良种、灌溉的技术和设备、农业机械等,这些提高了受援国家的产量。陈锡文说:“他们的产量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粮价也就更稳定,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