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数据看走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关键数据 |
2011-03-08 10:44 |
“由于去年10月以后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会大于下半年;夏粮收割之后,粮价上涨压力会有所缓和,通胀压力会有所下降。整体上判断,今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巴曙松说。
采访中,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在国家高度重视物价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下,今年全年物价水平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总体温和可控,不会出现恶性通胀局面。
900万人:“两难”局面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这显示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今年大学毕业生有660万,加上往年没找到工作的,累加起来,压力不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李小三说。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东部很多地方却出现了“用工荒”。“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引起代表委员的普遍关注。
“‘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反映了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艾洪德说,出现这种矛盾,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依然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难以与高校毕业生发生有效对接;另一方面,现在的户籍和人事管理制度也不利于人才流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给出了今年的“大学生就业路线图”:一是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三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努力解决好家庭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问题。
16%:贷款释放稳健信号,满足发展不必担忧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1年的货币政策时指出,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代表委员认为,从这一指标可以看出,今年货币政策继续向常态回归,向市场释放稳健信号。
“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货币增速和信贷投放相对较低,有利于引导市场回归到稳健的货币环境中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
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量。基于调控考虑,去年底中央宣布,2011年中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确定这样一个规模,是更好处理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间关系的体现。减少信贷增量、降低货币投放速度,将有利于调控物价、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郭松海说。
“如果能保持规模,也是不低的,依然高于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年均三四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规模。”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对于这样规模的信贷投放,仍然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市场没必要太过担忧。
9000亿元:赤字力度回调,“积极”基调不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相比2010年10500亿元赤字,“赤字的减少透露出这样的信号,说明今年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会有所收敛。”贾康委员认为,与金融危机刚开始的两年相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日趋向好,经济内生动力日趋增强,在这一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将减弱。“当然‘积极’仍是政策的基调,一定规模的赤字,说明政策仍然是积极的姿态。”
“之所以还保持一定规模的赤字,是因为在以下工作中还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4万亿元投资安排下去后的后续配套项目、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等民生投入,都需要财政继续给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认为。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明确指出,2011年将继续加大教育、三农、医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这些领域,也必将是财政投入的着力点。”钱国玉说。(来源:新华网 记者谢登科、王宇、陈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