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行时:
全球连线:世界关注“中国发展模式”
2011-03-04 16:05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今年的中国两会恰逢“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交会点,中国已实现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如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一幅绚丽蓝图,与会代表委员关心,普通百姓关心,也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一些海外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积极评价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和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提出真知灼见。

“中国发展模式”成功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基金会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国际中心主任图列绍夫:从2006年到2010年短短几年间,中国人均GDP取得大幅增长,这是了不起的成绩。中国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盖拉茨:中国经济上的成功不容置疑,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主要帮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美国《美华商报》社长周续赓: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非常正确。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另外,解决了令许多发达国家头疼的失业问题,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超常能力。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总编杨文凯:以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为标志,中国经济和社会这几年经历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世界经济也离不开持续成长和壮大的中国。

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编侯培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希望中国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经政策,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日本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最优先课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需求层面从投资、出口到消费的转换,产业结构层面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换,生产方式层面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的粗放型到以提高生产率为主的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生产率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得以实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李映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容易。相信中国政府与人民一定能战胜困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结构的变化。这种从以往依靠出口和投资的经济政策到扩大内需的转变,可谓正当其时。

古斯塔夫·盖拉茨: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大调整的关键时刻,提振国内消费很可能是执行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因素。中国经济必须走出过度依赖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的模式,中小企业、服务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应得到进一步刺激和鼓励。中国中高端制造和服务方面的中小私营企业能够创造大量更高报酬的就业机会,也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法国《欧洲时报》执行社长张晓贝:中国政府应着重考虑如何从强调经济发展到转而强调社会公平公正,如何从主抓经济建设的领导型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十二五”时期,各级政府必将把精力更多放在使社会平稳有序发展上。政府要考虑实现从引导经济建设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变化,这是海外所关注的问题。

中国和平发展之路

比利时国际关系皇家学院研究员托马斯·雷那尔:中国的和平发展应当意味着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世界秩序,与世界上的大国、小国达成默契。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做到了这一点,中国正在融入当前的国际秩序,遵守国际规则,以维持中国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

古斯塔夫·盖拉茨:随着世界经济天平的日益倾斜,国际社会越来越期待中国的参与。当今世界正朝着史无前例的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全球独霸的时代渐行渐远。尽管中国发展还在进行中,然而巨大的人口决定了它对全球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新兴经济体。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阿尔卡季·谢列布里亚内:中国政府在制订政策时总是深思熟虑,致力于发展国家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侯培水: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政策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肯定。最近一些国家出现动荡,中国政府为了保护海外本国公民的安全和利益,迅速派机派船撤离中方人员,成效显著,使在海外的本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保障。此举不但受到国人的肯定,也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执笔记者:丁渊、赵焱;参与记者:姬新龙、缪晓娟、赵宇、刘丽娜、吴谷丰、冯武勇、刘鹏、彭梦瑶、魏良磊、郭倩、焦宇)

今日中国微博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