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注意没,那时照片上12个司机都没有穿工作服,因为大家都想穿最好的衣服去,有人说我把娶媳妇的衣服都穿来了。”于丰年笑着回忆当天的情形。
车队在长春的街头前行,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夹道欢迎。“当时也没有通知,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人,就像过节一样,有的人抓把高粱,有的扔苞米粒,我们还以为有人对我们有意见,后来才知道,人家是在欢迎我们。这是一种表示,没有花瓣,是那么个意思。”
走着走着,于丰年突然发现有一位老太太坐到了前面那辆卡车的脚踏板上,非常危险。他赶紧叫那辆车停下来,让大娘下来,大娘却说:“我呀,哪种车都坐过,就是没坐过中国车,不知道什么滋味,我得坐一坐。”
“你想啊,连坐车的人都这么骄傲,我们开车的人会有多骄傲,简直用语言难以表达。”他感叹。
于丰年们开的这种解放牌汽车名为CA10型,是一款以苏联吉斯150为蓝本制造的汽车,结构坚固,使用寿命长,一度颇为畅销,生产了将近30年。
此后,一汽屡现辉煌:1958年,研制开发了国产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同年,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下线;第一辆越野车研制成功……
“不开红旗怎么表达自豪感”
1976年,于丰年被借调到了外交部,成了中国驻挪威使馆的专职司机,一呆就是8年整。使馆之间来往频繁,有那么几次,他在苏联和法国看到了红旗轿车,心里总是无比激动。他开的是“奔驰”,却总盼着哪天能换辆“红旗”开。“不开红旗我怎么表达自己的自豪感!以前在厂里,从生产到拆车我都一直在开。”
于丰年当时并不知道,在他离开的这8年时间里,他和其他一汽人引以为豪的“红旗”和“解放”都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于长期没有更新换代,解放车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期,长春市郊的荒地里,曾出现上万辆滞销的“解放”排成长龙的景象。当一汽步入而立之年时,“老解放三十年一贯制”的帽子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一汽在解放卡车投产不久就着手自己的产品换型,从1957年起他们先后研制了70余种车型和30余种机型12套换型方案,由于没有自主权,一款产品也没有进入生产准备。
1981年5月14日,另一个坏消息传来,红旗轿车被停产。《人民日报》刊发停产令只有寥寥数字:红旗高级小轿车因油耗较高,从今年6月起停止生产。红旗轿车暂别历史舞台。
事实上,“手工作坊”式的红旗轿车生产模式产量一直不高。从1958年至停产的20多年时间里,各型红旗车一共才生产出了1500余辆。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一汽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换型改造迫在眉睫。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一汽的换型方案。经过几年的努力,1986年7月,解放CA141新车开始批量试生产,同年9月29日最后一辆第1281502号“老解放”驶下总装线。
红旗轿车则在停产20余年后的1995年,以奥迪100为参照,批量通过总装线。为了与之前的红旗轿车区别开来,这批红旗车在市场上被人们称为“小红旗”。
合资身后的自主梦
80年代末期,作为“汽车长子”的一汽在完成工厂改造、产品换代之后,开始了以生产轿车、轻型车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创业。”
归国后回到一汽接待处工作的于丰年,在接待的各国外宾中,对德国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他们住得时间长,人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