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四十年冰封的探亲潮
“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却不得而知。我们只求,父母若健在,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若不在,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是1987年5月成立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传单之一,名为《我们已经沉默了四十年》。这个促进会的主要成员是老兵、退休教师和公务员。那年的母亲节,他们来到台北国父纪念馆前,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白衬衫,背上背着“妈妈我好想你”的字样一列排开,唱起了《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这些独自飘零在外几十年的老人,一边唱,一边痛哭不已;周围观者也都为之动容落泪。
这些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强烈的反响,给当局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并最终冲破了40年的冰封。
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通过了“关于赴大陆探亲问题研究结论报告”,规定除台湾的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经登记后可以赴大陆探亲。
据台湾的媒体记载,1987年11月2日,负责办理探亲手续的台湾红十字会门口人山人海,光当天办妥手续的就多达1300多人。台湾红十字会为办理老兵返乡手续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之内,就被索取一空。
一时间,大陆迎来了声势浩大的“探亲潮”。许多老兵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寻找失散的亲人。据《福建日报》报道,1987年台湾回大陆探亲解禁后,每年回东山探亲的去台人员都有2000多人。
相比于10年前,媒体在两岸寻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人民日报》海外版、台湾的《民生报》都开辟了寻亲专栏,本刊当时也将《寻亲访友》栏目改为《探亲与旅游》,出版了各省市的专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也录制了专门为来华台胞服务的节目。
2007年,曾经担任蒋经国秘书的马英九说:“在两岸交流的历史上,蒋经国开放台湾人民到大陆探亲是关键的一步,不应该被遗漏。”可以说,探亲潮带来的是对两岸40年来民间隔阂的消融。此后,两岸交流尽管依然有坎坷和迂回,但彼此沟通的大门,再也无法关上了。
新寻亲故事:到台湾去探亲
从1987年台湾解禁探亲至今,已有20余年。其间老一代的台湾外省人不少已经离世,或是带着落叶归根的欣慰,或是带着未能家人团圆的遗憾。但寻亲故事,却在延续中发生着变化。
2008年11月第二次“陈江会”后,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的“大三通”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2月15日,东方航空公司MU2075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这是历史上首班“折弯取直”直航航班。两岸之间的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也在同一天实现,意味着海峡两岸“大三通”基本实现。
2009年4月18日,沈阳直飞台北包机开通首航
2009年8月31日,两岸由平日包机改成定期航班,从每周平时包机的108班扩大到270班,今后两岸的来往更加便捷。
台湾当地政府也表示,以后将进一步放宽大陆地区民众来台探亲、探病以及奔丧等的限制。
在这些背景下,寻亲,不再意味着单向的“从台湾到大陆”,而是变成了两岸有来有往的双向交流。早在去年年底,便已有多条关于大陆民众组团前往台湾探亲的新闻见诸媒体。“到台湾去探亲”,成了两岸寻亲的新时尚。
在前不久的上海书展上,台湾作家张至璋著写的传记体纪实小说《镜中爹》举行了首发仪式。书中记录了他自1949年与父亲失散后的心情,以及从1992年到2001年十年间的大陆寻父之路。虽然等他找到时,父亲也已去世十年。
在书的最后一章,他回想起幼时的一件小事——参加作文比赛填表时,父亲职业一栏他不知该如何下笔。母亲教他:“陷大陆,失去联络”。
这七个字深深地烙在他心里。“现在,我要大胆地对娘说,当年您这比曹植七步诗还伟大的句子,现在可只剩一半了,只剩前一半,后半‘失去联络’这四字变成过去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