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异地商会始于1995年的昆明。当时,昆明的温州商人已达3万有余,在商业领域已颇具影响力。但“这些在外漂泊创业的温州人没有一个自己的‘家’,困难不知找谁解决,烦恼不知向谁诉说,受了委屈更是举目无亲,眼泪只能往自己肚里流”,他们渐渐萌发出联合起来保护自己的念头,于是向昆明市民政局申请成立商会。
这些由民间自发组成的,活跃在异地的温州商会,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被众多观察者期许为中国社会中的“第三种力量”。
2009年6月11日,世界温商领袖论坛在上海举行。
在王心阜看来,温州商会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形成了强大的人际网络和销售网络,这种网络就像人体的细胞或毛细血管,遍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甚至在海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温州人,而只要有温州人的地方就会有温州商会。
“温商在流向全中国的时候,与其总部的联系就像心脏和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系统一样,来自市场末梢神经的大量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总部,总部经过分析、处理,又迅速地反馈回来,从而形成一种遥相呼应之势。这种系统使温商成为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生命机体。”王心阜说。
温州民间资本的存量,从数百亿到数千亿,各种版本的数据都在坊间流传。“温州人现在根本不缺钱,就缺值得花钱的项目。只要是好项目,不愁找不到钱。”数亿资金通过合股的方式在数日内聚集,已是并不鲜见的温州故事。
各有所求之下,异地商会自然而然成为当地政府与温州资本之间的通道。沈阳温州商会会长胡定海介绍,商会成立十年来,与沈阳市政府共同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赴温招商团,引回的资金从数十亿一路上升到200多亿——在此之前,温州人在沈阳投资鲜有过亿。
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如何保证安全回报?温州商人显然并没有过于担心,这得益于他们庞大而灵敏的情报系统——“与境外投资者相比,我们的优势是遍布全国的温州商会”。一位温州人透露,他首次到新疆投资时,从下飞机到签下7000万的并购合同,不过寥寥数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作出决策,有赖于当地商会提供了全面信息,甚至包括合作伙伴的为人与喜好。
从草根到大树
2009年1月,全国首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温州名购)在天津麦购时代广场开业。康奈、奥康、乔顿、红蜻蜓等20多个温州品牌“抱团”隆重亮相。
温州名购,正是商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带领企业积极拓展内需市场的重要举措。由于金融危机对温州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服装、制鞋、打火机等商会、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一起共商对策:联合温州名牌产品进军全国重要城市,2年之内将开设100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
“这阵子换季促销,前来光顾的消费者不少。”温州服装品牌“林中鸟”董事长林明安说,他们新款夏装已上柜,销售也正随着气温在升高。不仅如此,“林中鸟”还有意以天津为据点,开拓北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