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到后马上成立救治小组,同时上报山东省卫生厅,请求组织省里最好的医疗力量前来协助。要全力抢救病人,不讲任何经济条件!”
在本刊记者对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中心医院院长
刘君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这样的紧急电话多次打到刘君的手机上。采访当日,医院转来一位极具传染性的危重病人,接到电话,身在北京的刘君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今年近60岁的刘君已经当了36年医生。至今,身为医院院长的他仍然坚持在手术台一线工作。他说:“我首先是一名医生,这是我的职业。”
这是刘君的日常生活状态:早上醒来,脑子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病人,然后去病房查房,之后就要上手术台。常常一天要做好几台手术,有时一台手术就要十几二十个小时,等手术结束,可能已是深夜。遇到特大手术,实在饿得不行就由助手往嘴里塞几口吃的。刘君笑着回忆:“有次从手术台下来,我腿一软,一下跪倒在地上,把助手吓了一跳。”尽管工作如此高强度、高压力,刘君仍旧深深热爱:“做医生是我从小的志向。而真正从医之后,看到患者对你的期待和信任,你会从心底感到这个职业的伟大。有什么是比挽救一个生命更崇高的使命呢?但有时即使尽了全力,仍没能救回病人,这个时候我总是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无助,这种无助又会鞭策我不断向前研究探索。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快60岁了我依然愿意坚守在手术台上的原因。我觉得有句话特别适合我的心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医36年,刘君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了医院的管理者。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刘君苦笑说:“院长的工作可比拿手术刀做手术难多了。”“作为院长,除了医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处理好医疗纠纷问题也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现在我们医院一年也会遇到五六起医疗纠纷事件。一方面是患者家属对医疗结果不满意,在医生虽然已尽全力但仍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他们对此仍不能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是医院有时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很好地与患者家属沟通,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刘君说,现在我国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尚无法律可依,因此,这次他带来的最重要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医疗纠纷鉴定的立法建议》。
在这份建议中,刘君提到,医疗纠纷鉴定的立法是妥善解决医疗纠纷的前提和保障,正确确定医疗纠纷的责任归属,突显了鉴定的重要作用。当前法律框架,缺乏针对医疗纠纷鉴定的立法,导致这一领域无规范可循,产生一系列问题,要从立法的角度保证医疗纠纷案件的公平、公正处理,使该类鉴定有法可依。
此外,刘君还希望能在我国设立“医师节”。刘君说,中国医师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卫生问题。中国有教师节、护士节,而220多万人的医师队伍一直没有自己的节日。在国外,美国、越南、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都有自己的“医生节”。因此,他建议,设立以毛泽东主席发表《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日子(1939年)12月21日为“医师节”。刘君说,选择这个日子,是为了倡导医师继续弘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用这个准则来要求自己,同时也动员全社会形成尊重医生的职业、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