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台湾“家庭计划”:一场静悄悄的生育革命


2014-02-12 17:53:57     作者: 谢楠    字号: T|T    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台湾地区人口增长势头迅猛。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台湾推行了与大陆计划生育政策类似的“家庭计划”政策,取得显著效果。

缘起

台湾地区在1945年光复后,受战后“婴儿潮”、死亡率下降及国民党退台等诸多因素影响,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在36‰左右,并在1951年达到了38.4‰的历史最高值(见图1)。台湾地区人口总数也从1945年的600万迅速增加到1951年的800多万,并在1958年突破1000万。

 
台北街头

迅速膨胀的人口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岛内部分有识之士如台湾大学教授陈正祥开始在媒体上发文呼吁,主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岛内“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下简称“农复会”)向社会发行《幸福家庭》小册子,提倡生育安全期方法,推行“家庭计划”,但反响并不好。当时台当局还一直梦想“反攻大陆”,强调民众必须“增产报国”,同意节制生育的政府官员极少。但主张节制生育的人士并没有放弃,一方面与美国合作开展人口研究工作,研究妇女生育率、婴儿死亡率等问题,为倡导节制生育做理论准备;另一方面,于1954年成立民间团体“中国家庭计划协会”(FPAC),在“农复会”的支持下,率先在部分乡村地区作小规模节育宣传。(见图1)

1955年,台湾稻米减产导致粮食供应紧张,这引起了岛内部分“民意代表”对人口政策的关切。台当局对节制生育的态度有所松动,“台湾省主席”严家淦表示民间组织推行的“家庭计划”并不违法。1956年台湾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显示二战后10年间人口平均出生率为44‰,这进一步引发了岛内舆论对人口过快增长的忧虑。1959年,担任“农复会”主委的蒋梦麟发表“让我们面对日益迫切的台湾人口问题”一文,再度呼吁推行家庭计划及节制生育的必要性,激起各界热烈讨论。1964年,台当局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计划”工作,专门成立“台湾省卫生处家庭卫生委员会”,负责策划、推动并执行“家庭计划”。第二年,台“行政院”首次将“家庭计划”列入“台湾经济建设四年计划”。至此,台湾“家庭计划”从民间呼吁正式成为政府行为,开始在岛内全面实施。

特征

台湾地区实施的“家庭计划”政策具有重视宣传教育、普遍使用计生产品、配套政策严密、强制性较小的特点,对抑制岛内人口过快增长、推动妇女生育率快速下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大陆自上而下强力推动的计划生育相比,台湾实施的“家庭计划”堪称是一场静悄悄的生育革命。

台湾“家庭计划”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自上而下通过深入宣传教育,使民众了解“家庭计划”的意义和内容;其次是为愿意实施节育的家庭提供低价的有效避孕工具,包括宫内避孕器“乐普”等计生产品。

深入基层、宣传“家庭计划”的人员主要是“台湾省卫生处家庭卫生委员会”雇佣培训的“家庭卫生工作员”,其中绝大多数由护士、助产士担任。对于当时的台湾基层社会而言,节育仍属于禁忌话题,难以启齿,加之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宣传工作推广极为艰难。因此,“家庭计划”的领导者通过研究,决定先以30岁以上、已生育3个子女且其中至少1人为男孩的妇女作为主要宣传对象,以宣传孕前卫生为名义,上门家访传授节育观念和知识、推广避孕工具,后期再逐步推广至青年夫妇和适龄未婚男女青年。这种极富针对性和技巧性的宣传策略逐渐打开了局面,使“家庭计划”逐步在岛内基层社会扎下了根。

此外,“家庭计划”的宣传手段还包括给新婚夫妇发放《新婚家庭手册》、设立节育知识咨询电话专线、针对工人及在校学生等团体组织开展团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并特别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制定相应宣传策略,如针对农村不识字的女性,根据她们下午两点到四点爱听戏曲广播的特点,购买广播时段进行宣传。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2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