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粮稳天下安


2014-02-27 13:30:55     作者: 本刊记者 陈君    字号: T|T    来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早在27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就提出了粮食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更是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称为全球三大经济安全,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所高度关注。

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显示,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十连增”。中国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连增”背后的挑战

2013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之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形象地以“中国碗必须装中国粮”来强调坚持粮食自给。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表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正处于历史的最高水平。那么,中国为什么还要在多个重要会议反复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呢?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认为,中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等农产品供需总体上却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目前玉米、稻谷、小麦均平衡有余,大豆等油料对外依存度较高。这些年中国耕地、淡水资源和环境都绷得很紧,粮食安全仍存在不可低估的风险。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波动性,要在高基数上继续实现粮食总产量的增产,难度将越来越大,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粮食的“十连增”,现在看起来只具有总量统计学意义,并不能缓解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粮食连年增产的主要是库存本来就充裕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短缺品种依然生产不出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粮食问题仍具有供给保障的内生性、品种替代的有限性、价格波动的敏感性、影响的全局性等政治经济学特征,特别是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直接食用消费比例越高,品种替代性就越低,供给内生性和价格敏感性也就越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将更加突出。”

程国强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中发现,东北部分产粮区,为了实现粮食增长,他们所带来的是地下水过度开采的生态灾难。“不要说华北或者其他地区,这种局面在最近10年以来特别突出。所以我们特别担心,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怎么向我们子孙交代,我们交给他一个怎样的地、怎样的水?”

同时,很多地方为了实现粮食高产就是以化肥集中的使用来实现的,程国强提供的调研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到原来的1/3,再到接近一半,同时保证单产的提升。而中国粮食单产提高了56%,而化肥使用量却增加了225%。目前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施用了世界30%以上的化肥,从而生产了占世界20%的粮食。

“据环境保护方面专家们讲,这种破坏带来的土壤破坏,它需要三十年五十年的修复,”程国强眉头紧皱,“这一代人你有粮食安全,有农产品充分的供给,以后子孙怎么办?”

“此外,如何保障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供给体系等,都是中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程国强说。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成为必然选择。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人口大国之困

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单独二孩” ...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生育二孩政策,是过去十几年以来对计划生育政策重大的、战略性的调整,更是时代发展使然,它符合现阶段国情,并顺应了民意。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