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资深媒体人:南京大屠杀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2014-03-11 18:27:51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3月10日讯 2月27日,中国决定将9月13日设立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由于在中国属于史无前例的法律决定,以及在中日关系的当下所具有的新闻性,国际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消息,这对于急切在世界舆论舞台上挽回颓势的日本安倍内阁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如《欧洲时报》一篇文章所说的那样,这个决定表达了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的心声。美国俄克拉荷马中部大学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李小兵教授就说,这个决定很重要,“中国早就应该做这个事情了。”

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美籍华人教授、89岁的著名经济学家郑竹园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也说,中国的这两个决定,是对日本部分政客参拜靖国神社、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行径的回应。“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还有人讲,南京大屠杀是蒋介石讲的谎话。日本又在修改教科书,希望把这些事情都不提了。”他说他亲眼目睹过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杀戮。“我亲眼看到日本人的飞机轰炸,很多人遭炸后尸体都挂到了树上。”

美国彭博新闻社2月25日在英文网站上刊登了中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消息,文章说,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事作出回应称,“我们都知道,围绕南京事件的事实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但不能否认日军当时在进入南京后存在平民被杀和抢劫的事情”。

菅义伟的这个说法,特别是“事件”和“进入”两个用词,遭到了读者的严厉批判。将日语“南京虐杀事件”变成“南京事件”,日本人的用意十分明显,翻译成英文时也如此。日本右翼政治评论员屋山太郎就说,因为有争议,“南京大屠杀”应被称为“南京事件”。日本育鹏社版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也以“南京事件”和“军事进攻”取代“南京大屠杀”和“侵略”等字眼。可见,日本人所说的“争议”,核心就在是否承认“大屠杀”。日本人就是想绕过“大屠杀”说事,但是中国人绝对不会答应。只要日本人坚持这样做,南京大屠杀就永远是中日关系中一道过不去的坎。

一位读者在跟帖中写道:设想一下,如果德国总理幕僚长发表了如下谈话会引起什么反应:“我们都知道,围绕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毒气室或死亡行军的事实,有各种各样的争论,但不能否认前纳粹德国军队进入一些国家后,发生了平民和犹太人被杀以及抢劫的事情。”这样的说法不荒唐吗?同样,日本官房长官的说法不荒唐吗?他把南京大屠杀称为“事件”(incident),仿佛它就是一起车祸。这说明中国早就应当设立“公祭日”了,因为日本人一直在否认和洗刷他们在二战中的暴行。

另一位读者在跟帖中说,安倍晋三和他的团队走向极右将导致罪恶的皇军在日本复活。这个帖子还历数安倍2013年的如下十大恶行:否认东京大审判,否认慰安妇的存在,否认日本战争罪行,为皇军复活而企图修改宪法,在联合国公开承认自己是极右派,增加军费开支,到靖国神社拜鬼,继续霸占不属于日本的岛屿,修改教科书向小学生灌输被歪曲的的历史,坚持日本不反思二战的立场。

一段时间以来,安倍内阁的倒行逆施,抵赖和粉饰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罪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暴行,遭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谴责。本月早些时候,日本政府向《纽约时报》提出抗议,因为该报发表社论批评安倍试图混淆历史特别是美化日本战争的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纽约时报》2月份还刊登了日本文艺评论家、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典洋撰写的《日本右翼势力的回潮》一文。加藤说,因为他发表了两篇批评不久前去世的裕仁天皇,强调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负的责任,就被日本极右组织列为“反日分子”,并受到死亡威胁。

由于中日关系争端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BBC为此制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专题节目,回顾、分析中日关系的长期纠葛,反思二战创伤为什么迄今难以愈合。参与节目的两位同龄女记者,都在国外学过英文,一位是BBC记者、日本人大井真理子,另一位是中国媒体人刘海宁,她们在中国和日本进行了为期14天的实地采访。两位记者和节目制作人尼尔•拉赛尔都在BBC网站上发表了采访手记,其中大井真理子的手记最长,引起的反响也最大。

大井真理子引爆一场唇枪舌战

大井真理子的采访手记近4000字,客观、真实地记叙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见闻和所思所想,富于理性的思辨。她说她十来岁就关注日本的战争史,度假时经常到亚洲各国的战争博物馆参观访问,试图对日军造成的伤害和苦难加深理解。但因为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很少涉及这段历史,她直到离开日本到澳大利亚上学后才对20世纪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她还说,去年她写过一篇文章,指出日本历史教育中的这个缺陷,结果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是一名日本记者在全球受众面前公开批评日本,人们骂她是“叛徒”和“外国间谍”。她写道:“直面日本的过去令我感觉就像一场艰难痛苦的分手。我经历了痛苦的各个阶段:震惊、拒不接受、愤怒和悲痛。这个过程逐渐使我最终接受了现实:我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

这次的中日采访之旅显然加深了大井对日本侵略史的了解。她在手记中写道:“无可争辩的事实表明,日本是侵略者……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死于战祸。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发生在南京,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日军在亚洲其他国家也有暴行。”但是,每次把guilt(有罪)这个词翻成日文时,都会令她感到不自在,因为“接受采访的所有日本人都不用这个词”。

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陈桂香给大井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倾听这些对侵华日军暴行的忆述对我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坦率地说,我感到自己的心被撕裂。我们在中国各地采访、与日军暴行的幸存者交谈时,我心痛。”

大井同时提出了几个令她困惑的问题:一、今天的日本人是否应该为历史错误承担责任?二、中国反日示威中民众烧日本国旗和日产车,为什么情绪如此激烈?三、当年有许多平民死于日军屠刀下的其他亚洲国家,为什么不像中韩那样痛恨日本?四、我们还能做什么来改善日中双方关系?

也许是由于大井提出的这些问题,加上日本人的背景以及她的真实观感和追求真相的专业精神,大批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北美、英国的华人读者对她的手记作了回应,写下长达15万多字的跟帖。可以说,跟帖所包含的信息不亚于大井的采访手记本身。

比如说读者回答大井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就有不同看法。一位读者说,中国人民并不认为现在的日本人民应该对战争负责,也无需他们为上一代的错误负罪,但如果日本人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无罪,那就违反了人类良知和正义。另一位读者说,中国人恨的其实来自日本对于历史的态度。日本人对战争罪行轻描淡写、强词夺理,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了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并加深了日本无耻可恨的印象。一位台湾读者说,过去历史应随时光远去, 过去日本人的行为也与现在的日本人无关, 但把历史拉进现代来继续争吵的, 不正是现在的日本人吗? 还有读者认为现在的日本人应有负罪感,因为至今他们的政府没有对日本的战争罪行做过发自内心的道歉,这和日本民众的态度有关。另一位台湾读者说,日本人无需到处求被害者原谅,而是要把历史真相的告诉自己的孩子。那罪恶就到此为止,战后出生的日本人也就没有原罪了。

有的读者指出要重视日本否认侵略事实的文化根源,特别是深印在许多日本人头脑中的武士道精神。一位来自广西的读者引用学者们说的两段话来概括日本近现代史。井上清等日本学者说,“像这样没有间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的国家,近代世界历史上,除日本而外,找不到第二国。”美国学者撰写的《下一次美日战争》说,“日本从来不是令人信服的和平主义。作为一个国家,它从来言行不一。”

至于对于如何看待战争赔偿、如何促进中日民间关于历史认知的沟通、两国关系将走向何方,以及如何看待中日建立邦交时的历史和相关历史人物的言论,读者们的看法莫衷一是,争议很大,。

许多读者称赞大井是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只有一个署名“Carl, Taiwan”的人谩骂她是“标准的左翼份子,要不就是刻意抹黑日本,要不然就是被支那洗脑无知到了极点”。他要求大井向台湾人道歉,因为“台湾人深深感谢日本对台湾的贡献和统治”。这个人还重复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大东亚共荣”的欺骗宣传,说什么二战中日本从西方殖民者手中解放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

从网上看不出这个人的真实身份,他的“日本情结”有些像李登辉,关于二战的言论与日本右翼分子无异,自然遭到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读者以及海外华人的鄙视。一位新加坡读者说,此人把二战时日军蹂躏亚洲多国看成是解救,知不知道当年日军所到之处杀戮平民?知不知道人口70万的新加坡有数万人被日军所杀?一位署名Den的台湾读者更怀疑这个Carl要不就是“溜到日本逍遥的金美龄的本尊或分尊”,要不“根本就是个极右派日本人”。(吴月辉)

吴月辉

资深新闻工作者,早年毕业于北外英语系,后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长期在新华社从事对外报道,曾任记者、驻外记者、高级编辑、对外部副主任、洛杉矶分社首任社长,后在新闻院校做教学工作。一直关注外媒对中国的报道。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民主之风吹拂民间

“‘海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把民主权利还给农民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产业升级助力 ...

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