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黄友义:不能用一种价值观统一全世界


2014-03-11 11:25:59     作者: 本刊记者 李五洲    字号: T|T    来源:

“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很难说哪些国家的价值观就优于其他国家的价值观,更不能用一种价值观来统一全世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黄友义在接受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当记者就是否存在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问题提问时,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的黄友义委员回答说,价值观和一个民族形成的历史和其自身的文化、发展阶段是有密切关系的,各国之间有所不同是正常的。一个国家的政策一定是它价值观的体现,但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

黄友义举例说,东西方在家庭伦理方面的价值观各有不同,没有好坏之分。中国人对家庭观念、集体主义浓厚,出了家门,重视单位、族群、群体,就是集体主义,到家就是家庭观念,所以我们这个十几亿人的国家民族凝聚力比较强。

“欧洲也是十几亿人,为什么分裂成不同的国家?”黄友义认为中国与欧洲走的不是一条相同的路:中国人有大的家庭观念,单位就是家、同事就是朋友、朋友就是亲人;而西方强调的是鼓励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遇事你不找我、我不找你,但个人锻炼得特别强悍,也有好处。我们守纪律,但自我奋斗能力弱,某种程度上也约束了创新,画地为牢地把自己束缚住了。为什么美国科技发达?跟他的个人奋斗有关系。因此,集体主义和个人奋斗各有千秋,应该互相学习,不要用某一种文化传统彻底否定另一种。

黄友义说,我们跟西方人谈经济贸易来往好谈,因为有明显的市场价值,但谈思想价值、思想道德、核心价值,受各自文化背景影响较大。中国文化比较独特,在跟外国人沟通时,有很多地方跟西方不那么相通,所以对外交流要学会表达。

他以中国梦为例说,中国梦强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很难讲得通。比如美国人没有被人家欺负过150年,没有遇到领土被瓜分的事,所以我们说民族振兴时,他们就没法设身处地地来理解。他们可能理解我们要强大、要与其他国家抗衡、要做世界最强势的民族,这就把我们的民族振兴曲解了。

黄友义委员又举中美对待弱者不同的态度说,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动荡,往往同情弱者,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对外政策中也有体现。而美国是靠强势成功的,所以对弱者是看不起的。这样我们交流时就要费点劲,比如我们采取的是同情弱者的政策,并不代表我们是要纠集一批穷哥们跟美国抗衡,我们只是认为强者不应欺负弱者。如北约打利比亚的时候,中国一直不主张动武,我们就是同情弱者,特别是自己过去也受过外国的侵略、领土占领。卡扎菲对我们中国不好,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出尔反尔,但别人去打他更不对。

当记者问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哪些独特元素具有世界意义时,黄友义首推“和为贵”思想,认为对于消除种族歧视、减少冲突等有一定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是多民族、多地区、发生过多次冲突的国家,但最后之所以能够统一、形成一个国家,有内在的凝聚力,就是和为贵:冲突是可以解决的,文化是可以互相学习的。我们讲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和为贵,和而不同。西方国家不理解,会认为中国人太天真,他们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条扩张之路,西方殖民主义统治造成的这种弱肉强食的影响目前也在发挥作用。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民主之风吹拂民间

“‘海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把民主权利还给农民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产业升级助力 ...

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