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以价外补贴的形式破解国内粮价过高问题


2014-03-10 10:36:44     作者: 中国报道 王寅    字号: T|T    来源: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但十连增还是不够,去年我国粮食净进口8400多万吨,当然这当中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从进口数据来看,真正进口的谷物是1400多万吨,在国内生产谷物总量和进口总量之和中,进口谷物所占的比重不到3%。

但必须看到的是,连续十年增产的同时,政策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农业的比较效益仍旧偏低,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益凸显,谷物进口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增长的时间越长,也就意味着离减产的拐点越近”,陈锡文如此表示。

2008年以后,粮价开始上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用“小步走、年年走”来形容国家每年上调粮食收购价格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措施。“这对于保证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国粮食价格已经高于国际粮价。”聂振邦介绍,去年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其每吨的完税价格低于国内玉米的市场价格300至500元。同样,每吨糖的价格低1000元,每吨棉花的价格低4000元。

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牛盾表示,这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希望农产品能够多出口,因为外向型的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好处,但价格偏高并不利于这种外向型发展。第二,国内和国际农产品价格差让国内的企业更愿意进口农产品,甚至有可能在用完配额之后即便附加上关税,对企业来说依然是进口农产品比购买国内农产品合算。这将打击我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聂振邦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决定价格是遵循经济学原理的。“怎么办呢?加大对农民的价外补贴。”聂振邦认为,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处理好生产与流通的协同发展。“在谷物如何布局,播种面积如何决定,政策如何制定等方面要多动脑筋多思考。在经济补贴、产前产中产后的农资供应等方面采取何种措施,在粮食储藏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实施何种政策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聂振邦如此表示。

美国等国家的粮食价格为什么这么低?牛盾认为,除了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科技应用等原因,国家给予的高额补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美欧国家根据WTO规定的绿箱政策对农业生产过程、农业推广、农业科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量补贴。每年,美国对农业的补贴能够达到900多亿美元,欧盟能达到700多亿欧元。”

农业部部长韩长斌3月6日表示,我国去年对农业的“四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已经达到了1600多亿人民币,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欧美国家,农民收入40%以上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但我们的直接补贴占到农民的收入只有3%左右。无论按照我们的国情、政策还有WTO的要求,我们都有很大的补贴空间。”韩长斌说。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民主之风吹拂民间

“‘海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把民主权利还给农民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产业升级助力 ...

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