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建银饭店接受中国报道杂志专访(摄影 中国报道 刘嵘)
“中国从2005年至今对外国来华人士一共批准了不到5000张绿卡。而美国一年办理的绿卡数量是100万张,其中发给中国人的就有6万张。”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歌德学院驻中国大区的总裁,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在中国工作生活已经30多年,他希望留在中国不回去了。我把他请来做孔子学院的高级顾问,但工作了三年依然拿不到绿卡,”许琳告诉记者,“这位高级顾问表示,每年都要办一次签证,每次都加深了自己的挫败感,感觉中国并不欢迎我。”
开放一词中的“开”字,即是指让外国人进来。但目前的情况是企业进来的多,个人进来的却不多。许琳表示,现在许多从事文化、艺术、设计创意等领域的外国专家都愿意进来,并长期居住在中国,“窘境”在于中国的绿卡如何办理,依然很难操作。
在外交部和公安部网站上对批准办理绿卡的身份认定条件为,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知名人士。“‘知名人士’怎样界定,并没有具体的量化评判标准,十分含糊,现实中难以操作”。许琳认为,这个问题虽不突出,但却是一种门面,是一种大国对外开放的姿态。
自2003年孔子学院成立至今,在中外双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全球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工作至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据悉,中国每年派出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至少有7000多位,成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但由孔子学院主要的老师或志愿者主要是语言老师,无法帮助当地提升工程、经济以及管理等领域的水平,这与我们对非洲‘受人以渔’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许琳告诉记者,埃塞俄比亚的现任总统在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取得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在交流中遗憾的表示,目前埃塞俄比亚的大学里有美、英、日、韩等的理工或管理教师,中国派出的只有语言类教师。
许琳建议,国家其它相关部门应考虑给非洲国家派驻理工科类的老师。一方面可以教非洲的学子们汉语,另一方面要教他们谋生的本领。
根据孔子学院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颇让许琳苦恼的是,目前国家汉办的办公人手实在是太紧张了。
据了解,国家汉办原先的编制数是160人,2012年中编办批准了再增加105人的编制数量,先给了60个,可是剩下45个编制到2013年就过期做废了。
许琳坦言,“责任心驱使我们得坚持,但是心里觉得委屈。国家很重视,中央领导人出访的时候会经常选择去往孔子学院,实际的支持却不够。因此,希望国家能够保持政策延续性,继续在人员编制上支持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