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公车改革不能简单地一卖了之


2014-03-10 10:31:08     作者: 中国网 观点中国    字号: T|T    来源:

公车改革备受世人关注,就必须顾及到改革的操作性,还必须考虑到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要因为为了完成改革任务,而简单的将公车一卖了之。

作者:胡匆聪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短短十个字,意味着酝酿多年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得以启动。昨天,北京代表团召开全团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表示,北京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车约6万多辆,北京将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公车改革,但不一定考虑拍卖。目前正在研究适合的方法和公车下岗后的用途。(2014年3月9日:新华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党政机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条例》,《条例》明确提出,将推行公车改革,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就意味着人们关注的公车改革将在今年拉开大幕。

实行公车改革,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的最终目的是要遏制因公务用车行为滋生出来的腐败行为,从源头上切断腐败源。过去,公车使用中的诟病饱受非议,从公车的采购到管理维护,从一般性修理到重大的保养,再加上屡禁不止的公车私用现象,都存在腐败行为。同时,公车使用管理的行政成本太大。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曾经通报过一组数据,一辆公务用车每年的行政成本大约在15万元左右。再加之现在的公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个别领导的专车,其所摊占的成本费用可能还要高。

取消公务用车,对一般公务用车行为给予适当的车贴将是公车改革的主要路径。一般性公务用车取消后,发放适当的车贴,可以降低机关单位的行政成本,公车的折旧、驾驶员的工资等相对费用可以节约出来。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腐败行为的衍生,没有了腐败源,因公车产生的腐败行为也将随之消失。还有,能够消除官员特别是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的特权思想,过去的公车实际上就是个别领导的专车,只对领导服务,其他人员很难享受到公车待遇。如今,公车改革后,实行车贴政策,让政策的覆盖面更加公平、更加合理。

但公车改革的出路也绝不是简单地将公车一卖了之。从现实生活和机关工作开展需要来看,机关工作的开展还是有公务用车行为的,将公车变为私车后,绝大部分机关单位职工都将跨入有车一族,机关单位的私车将会大幅增加,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也不是最佳办法。公车取消后,现目前的驾驶人员的何去何从也是改革的一大难题,这些驾驶员的主要能力就是会开车,一旦无车可开,他们的下一步又能做什么,还可以做什么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简单地一卖了之,很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前段时间一国企将价值250余万元的公车最后作价50万元拍卖掉,不能说国有资产没有流失,到时,全国众多的公车都集体上市,肯定将会出现不少的猫腻,最终的结局就是大量的国有资产随着改革的推行变为了私人财产。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大势所趋。但从有利于改革的推进及达到改革的成效来看,简单地一卖了之未必就是最佳途径。统筹各个方面的因素,将政府的公车统一收回,组建公务用车租赁公司,把公务用车推向市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还是利大于弊。一则,可以不为大量的驾驶人员的后路担忧,继续重操旧业,而且还有可能因为竞争促使服务水平提高而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二则,国有资产的整体转移,不至于在转移过程中流失,这也是改革的需要。三则,机关内部公车取消后,机关的公务用车行为还是能够得到保障,而且还不至于出现腐败行为,这未必不是件好事。最后,公务用车改革后的均等化,还能消除领导干部的特权行为,有力的促进机关内部的和谐,推进机关单位的作风转变。

改革就是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废改立,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改革的推进的可行性,又要考虑改革的目的性,不要因为改革而改革,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将改革引向死胡同。公车改革备受世人关注,就必须顾及到改革的操作性,还必须考虑到改革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不要因为为了完成改革任务,而简单的将公车一卖了之。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民主之风吹拂民间

“‘海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把民主权利还给农民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产业升级助力 ...

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