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网络版 两会专访 责编:矫枫 复审:侯瑞丽 终审:向红 字数:2200
市场——中国的吸引力所在
本刊记者 矫枫
3月5日,正在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对外资企业最大的吸引力在于13亿人的市场,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正是中国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的方向。
继续吸引外资的重点所在
张小济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穷,需要资金,外商投资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外资企业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比如IT技术,包括iPhone手机,虽然只是在国内组装,增值率比较低,但是,从无到有,对它的工艺、技术、设备等逐渐熟悉,再经过学习消化吸收,到自己发明创造,这就是进步。
他接着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来看,中国的资金是比较充裕,所以吸引外资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吸引资金,而是要吸收外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当然,有些核心技术外企是不会卖的。这很正常。我们主要是要通过和外企合作,增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然后创新的能力,开发我们自己的东西。
加大开放力度的领域
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跃居全球第一大制成品出口国,这得益于制造领域实行全面深入的对外开放。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服务业开放程度低,竞争力弱。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放与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进。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张小济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服务业是外资企业最关心的,也是最近出台措施比较多的领域,包括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府拿出来试验的领域。制造业当然也还有潜力继续开放,因为还有部分领域没有完全开放的。
吸引外资的优势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能源、环境等压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进入拐点,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如此,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又在哪里?
张小济说,我们的优势在于13亿人的市场。过去外资企业看重我们充裕的劳动力,现在更看重的是市场。我们做过问卷调查,跨国公司投资的第一目的已经不再是低成本,而是大市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提高,整体需求在扩大,包括各种不同档次的需求。所以全世界都看好我们这个市场。另外,虽然说用工成本已超过东南亚其他国家,但是我们有较大的生产规模,比如要建一个超过8万人甚至10万人的工厂,全世界哪里去找?很难有人能替代这种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同时,我们往往在一个产业集群中,会有各种配套的生产企业,产业链完整,这在全世界别的地方也很难找到。所以,虽然我们的成本比别人高一些,工人工资比他们高出好几倍,但为什么还没有出现大量的外资撤资或转移,就是因为综合效率高。
引进来与走出去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张小济说,外资到我国来,我国企业到国外去,这要由企业自己来决定,这是全球配置资源,最好的一种形式。我们的企业该不该出去?为什么要出去?是不是国内的成本更高?市场环境没有其他国家或地区那么好?这些问题会倒逼改革。如果是好的企业出去了,走掉了,政府是不是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所以总理的报告里讲,改革,要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这是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活力哪来?来自企业,企业的活力怎么才能焕发出来?对企业而言,就是尽量让他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自主权,有更多的决策权。
如何破解“玻璃门”
张小济说,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来讲,不管进入哪个行业,都要经过审批,这是中国法律规定的。只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授权它暂时可以不执行这项法规并以此来试验,对外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
但是,经过审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常常会遇到“玻璃门”的尴尬。
张小济说,所谓的“玻璃门”,是指政府的隐性壁垒政策,是由于过多的审批政策,或者不合理的资质、标准要求造成的。国际上新的说法是“边境后的壁垒”。通俗讲就是:你可以进来,但你进来后会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受到其他的法律法规限制。我想,对于外资来说,首先是要打开第一道门,比如哪些行业可以享受国民待遇,外资都可以进来,至于玻璃门的问题,不仅是外企,民企和国企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破解呢?就是李克强总理讲的,减少审批,减少行政干预。行政体制改革,去年是大大往前推了一步,后面还将要继续推进,我觉得政府已经主动在做了。以开放促改革有两条路,一是通过主动开放,让外资进来,在实际过程中发现哪些需要改,政府就知道应该怎么改。二是通过国与国投资协议的谈判、服务贸易的谈判。这样从双向的角度一同来寻找政府改进的着力点,让政府知道哪些是该管的,哪些要交回市场。这样才能建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也是政府市场化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