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而拼命努力的中国家长们来说,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2014年4月18日,北京市教委最新发布的教育改革计划,关照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严格“就近入学”原则。刚刚出台的“北京新教育地图”将尽可能多地提供优质资源流动的政策保证,实现教育从机会均衡向实际均衡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孩子们打造“公平的起点”。
家长的惊喜
马先生家住在北京东四环一个位置较为偏僻的小区,附近只有一所普通小学和两所普通中学。虽然如此,马先生之前却并未担心过孩子上学的问题,因为他所在的单位,与一所不错的小学是共建单位,他一直计划将孩子送入那所学校。然而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北京2014年开始取消共建生的入学。这一下子打破了马先生的如意算盘。看起来,他似乎只剩下了两个选择,将孩子送入家附近的普通小学,或者花费高昂的代价购买名校的学区房。

马先生夫妻俩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自然无力负担动辄叫价10万元/平米的学区房,然而不得不让孩子上普通小学的他却并未显得特别焦虑。这是因为北京市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政府正通过外引、本土整合以及跨区合作等三种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北京市教委的负责人表示,将要花三年绘制完成北京新教育地图,这张地图是动态的,最终,若干教育高地将会连片,成为一个优质教育“高原”,大幅提升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率,满足市民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
这无异于给马先生提前吃了一颗定心丸。根据北京新教育地图,马先生家附近的小学,将要与优质名校进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等孩子上小学时,附近小学的教育水平应该可以提升不止一个档次。”马先生对于孩子的未来,显得信心满满。
与马先生不同,西城区的赵女士已然享受到了教育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实惠。赵女士的家住在北京市西城区一个环境优雅的高档小区,交通便利,周边各项服务设施齐全。然而,2013年初,赵女士却曾萌生过搬家的念头。原因很简单,赵女士的儿子9月就该上学了,而他们所住社区周边仅有一所普通小学,一心想让儿子上名校的赵女士随即产生了搬家的念头。
像这种情况在北京不算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在名校没覆盖的范围内,有50-60%的适龄儿童的家长动过像赵女士这样的念头。然而学区房高昂的价格对学生家长而言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无力承担。
还没等到赵女士搬家,北京市西城区教育部门在这一年开始启动教育改革试点,以名校为核心,组建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分别由四中、八中、实验二小、北京小学四所名校牵头,通过引领、帮扶、共建等方式,带动教育集团其他成员学校,使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从而扩大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减少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这对赵女士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赵女士家附近的小学,正好属于教育集团的覆盖范围,可以与实验二小资源共享,不费吹灰之力,孩子就可在家门口享受到名校的教育资源,同时还省去了搬家的烦心事。“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既然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何苦跟人打破脑袋去争抢上名校的机会呢。”赵女士开心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西城区计划将教育集团总数扩大到到15个,涉及69所中小学。培养一批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立由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等学科领域名师组成的教育系统导师团。
学校的新机会
北京着力打造新教育地图,不仅仅对学生和家长是个好消息,也为所涉及到的各个学校带来了新的变化。
以前,每年招生之际,名校校长的手机几乎被打爆,门槛几乎被踏破,办公室无法办公,家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他们要应付某些人写的条子、亲朋好友的说情、各种关系单位提出的条件等等,这种车轮战式的轮番轰炸,实在难以应对。
某知名小学的校长说:“每年的年初至五六月份,是我最难过的一段日子,一面要应付工作,一面要应付电话、条子、人情,真是苦不堪言。从内心讲,我们也想接纳更多的孩子到名校就读,而且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挖掘学校的最大潜能,扩大招生,无奈还是杯水车薪,仍然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社会需求。”
名校境况如此,那普通学校的情况又如何呢?
事实上,基础薄弱一些的学校,烦恼更多。学校想尽办法想改变一下教学和管理的现状,以吸引更多的生源、改善办学条件,但总是受到一些阻力。一些教学和管理能力强的老师不愿意到普通校任教,一些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不愿来就读,校长有力无处使,有苦无处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