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进入到“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而对于那些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新一轮改革。



1986年成立的江苏阳光集团(以下简称江苏阳光),已近而立之年,然而在这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就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开发高精尖产品为标志,实现了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第二次转型以发展多元产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多元经营的转变。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经济转型,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3年,江苏阳光集团实现销售337亿元,利税总额30亿元,外贸出口4.54亿美元。在纺织这一中国的传统行业,江苏阳光正依靠转型升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衣”世界。
技术创新织出升级的引擎
面对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等现实挑战,企业如何告别以往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江苏阳光“掌门人”陈丽芬给出的答案是:着眼研发,推动技术创新。目前,江苏阳光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江苏省毛纺技术开发中心“一站三中心”的研发体系,加强对高支轻薄和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已先后针对纳米抗静电精毛纺产品生产技术、抗皱自洁舒适性精纺面料生产技术、羊毛织物易护理免烫整理技术、水洗面料整理技术等国际热点领域研究开发出功能型精纺面料。
“我们的‘一站三中心’常常打破传统原料配比,积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还大胆实施工艺创新,将毛、丝、棉等各种原料进行‘魔方’式组合,使产品不仅技术领先,还富有创意。迄今,阳光集团承担了39个国家科研项目的科研攻关,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6项,国家火炬项目16项,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7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通过发展自主核心技术,累计申报各类专利785项,获授权专利576项。每一次核心技术的突破都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江苏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侃侃而谈。
据悉,江苏阳光始终坚持把“特色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头戏”。目前,江苏阳光已拥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特色新品,使得毛纺服装产业利润的60%来自于新产品和特殊产品,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有效避免了纺织行业低档次、雷同化的恶性竞争。
在强大的研发体系保障下,阳光积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平均每天50个新品的开发能力,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始终保持在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中领先水平。现在,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江苏阳光升级的引擎,带动着集团的产品不仅提高了附加值,提升了质量水平,还使得江苏阳光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了良好的品质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