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索朗曲珍和她的编织厂


2014-02-27 15:06:27     作者: 本刊记者 张洪    字号: T|T    来源:

“女人为什么不能跟男人一样用自己的双手赚钱自立?”索朗曲珍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她的这一想法,高海拔的小山村有了自己的妇女编织厂,全村237名妇女因此有了自己的收入。

足不出户,靠双手致富

崎岖的山路蜿蜒到村里,路的尽头,一个藏式小院落中,十几位藏族妇女正在摇着纺车纺线。院落的一角,作为染料的核桃皮泡在水中被铁锅加热,一批织品正等待上色,身着藏装的索朗曲珍穿行其中,不时停下来对纺线女工说上几句,冬春交接的时节,整个院落洒满了和煦的阳光。

这里是距离西藏曲松县城十几公里开外的贡堆村,村民938人。40岁的索朗曲珍是现任村委会主任,同时一手打理这家作坊式的编织厂。几年前,看到村里很多妇女赋闲在家,无法像男人那样出去打工,又没有经济来源,她心生一计,想通过编织这门技术,让她们足不出户,靠自己的双手致富。

“村里有这么多剩余劳动力,又有市场需求,把这件事做起来也许能带动全村妇女就业。”索朗曲珍说。

最初,村委会的启动资金只给了1000元,这1000元让索朗曲珍深感“烫手”,万事开头难,用这些钱,她为村里的妇女购置了羊毛。开始,大家并不热衷参与,只有4个人跟着索朗曲珍开始了纺线生活,设备全部从自己家里带来。最初的作品只是藏区最常见的藏毯和羊毛垫,之后,她拿着姐妹们做的成品藏毯东奔西跑,希望获取政府和民间力量的支持。

曲松县委得知此事,追加了扶持资金20万元,加上驻村工作队筹集的30万元,编织厂终于正式启动,悦耳的纺线声开始在贡堆村回荡起来。

为了把厂子办好,2010年,索朗曲珍派诺布等5名妇女去附近的措美县学习纺织技术,2011年,又有5名女工去扎囊县进修,全面掌握了围巾、披肩、毛毯的编织和染色技术,其中的索朗央金已成为全村编织染色的一名能手,作为老师带动周边群众20多人致富。

打捞渐被遗忘的传统手工艺

羊毛编织看起来是手工劳动,其实并不简单,从选料起就要严格把关,妇女们精选当地最柔软的羊毛,用来编织围巾,剩下粗劣的那些,织成藏毯。编织程序包括收购、清洗、梳理、捻线、染色等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项技术活。从早到晚,索朗曲珍泡在厂里,与她的姐妹们说说笑笑,大小不一的各类羊毛产品就从她们的手中诞生出来。

“原来的围巾因为毛粗,戴起来会有扎脖子的感觉,技术提高后,这个问题全部解决。”说起这一点,索朗曲珍很是开心。

山南地区每年举办一次历时7天的物交会,12个县都会拿出自己最有特色的产品前去摆摊展卖。2010年,索朗曲珍把自己的编织品拿到了“物交会”上,但多数被当作“礼物”送了出去。第二年,她又把自己的“作品”搬到了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检验,终于,收获的喜悦降临到她,编织品换来了5万元的收入,高兴之余,索朗曲珍给全村妇女每人发了一个暖瓶。

初步见到效益后,100多人前来入厂,如今,全村237名妇女都成了编织能手。一床藏被如果一个人独自编织,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拿到厂里大家联手,7天就能完成。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编织这门技术在藏区正在式微,但是,通过这一作坊式的编织厂,整个贡堆村家家户户都有了编织的热情,索朗曲珍把这一传统手工艺从人们的淡忘中“捞”了起来。

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编织厂,索朗曲珍从参观考察的经验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了请销假制度、季度轮班制度和奖惩制度,来调动当地妇女的工作积极性,科学正规的管理方式让妇女编织厂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基地。

目前,编织厂只是一个不大的藏式院落,加上一个生产间和储存间,空间有限,很多妇女只能在家里作业,每户发10斤羊毛,捻完后由厂里发放工资。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民主之风吹拂民间

“‘海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把民主权利还给农民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产业升级助力 ...

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