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可以为很多事情而激动,但却极少有人为同一件事情而激动终生。终生为一件事而激动着,这件事便已融入了他的灵魂之中,他的血脉为之而奔涌,他的精神为之而升华。
当我执笔写下这段话语时,我的心仍被怡孮先生今天的一席话感动着:这批“刮刮画”是我最近到泰国、柬埔寨和我国海南岛的写生,面对大自然我激动不已,这批画已经突破了我自己的水平,画时物我相融,心手双畅,虽然身体有病,但我作画时完全进入了忘我之境,像一个斗士勇敢的走向战场,不要命了……
这是一位74岁国画大家的青春话语。这段话中,包含着一种精神,一种视艺术为生命的忘我精神,一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探索精神,一种把自己融入艺术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中的敬业精神,以及享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艺术是需要天赋的,祖先的基因传承和上苍的恩赐是天赋的源泉,同时,艺术又是需要勤奋和生活的磨砺的,艺术家的气质只有在勤奋的耕耘中和生活的磨砺后才会独具风格,光彩照人。
怡孮先生祖籍山东,其郭家在山东潍坊是500年的名门望族。祖上与周亮出、郑板桥、高凤翰、张贞、刘统勋、刘墉、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陈介祺、赵之谦等文化名人或为师友,或为姻亲,皆有密切交往。“潍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有清一代,郭家有46人辑有诗集,有十余人雅擅丹青。”郭怡孮先生的母亲又是中国大金石收藏考古学家陈介祺的元孙女,家藏毛公鼎为海内第一重器,其父郭味蕖先生更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家。怡孮先生与其父共同执教中央美院70余载,这在当今中国美术界绝无仅有。天赋上,怡孮先生有祖上的文脉基因,更得上天的恩赐。在生活中,70余年的风雨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动荡和发展。生活的艰辛和时代的磨砺已让怡孮先生的艺术气质独具风骨。

中央美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这一系列的荣誉既是社会和学界对怡孮先生的认可,同时又蕴含着重大的责任,怡孮先生理当骄傲。然而先生更多的是无尽的责任和忧心,一种对学生的责任,一种对中国花鸟画如何传承、创新与发扬光大以及走向世界的忧心。在责任和忧心中,先生率先垂范,敢为人先,既是倡导者,又是实践者和领导者。
教学是先生的本职工作,传道授业解惑占用了先生人生大半的时间。怡孮先生为师极佳的口碑,是缘于先生的纯学术精神,为人师表、以德立人、以才树人,不与名利争高下,只求无愧师长心。文人的高洁气度与为师的德才表现,让先生学生盈门,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