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中国文学


2014-06-04 12:06:09     作者: 鲁 竹    字号: T|T    来源:

很少有哪个外国作家的去世,能像马尔克斯一样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如此之大的关注与震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级的大作家中,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Isayevich Solzhenitsyn)、艾特玛托夫(Chyngyz Aitmatov)相继去世,都没有引起中国媒体与普通大众的极大关注。但马尔克斯去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传播,成为一个不小的文化事件。中国青年竞相用那个著名的开头悼念马尔克斯:

“多年以后,我常回想起在小镇的租书店,初次看到《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百年孤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空前绝后的,超越了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伟大作家。而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中国当代文学说起。

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

19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当时文坛的主流是描写十年文化大革命带给中国人的灾难和创伤,被称为“伤痕文学”。现实主义,注重写实和叙事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主要创作手法。然而,很多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已经非常不满意这种单一的手法,雄心勃勃地寻求突破与变革。

同时,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各种信息,各种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流派开始蜂拥进入中国。有人说,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100年的历程,即指1980-1990年间翻译介绍了国外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艺思潮和理论,特别是现代主义的理论和作品。

打开国门与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突然面临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自我认同与文化审视等等矛盾。于是,处于文化身份与文学变革双重焦虑的中国文化界,如饥似渴地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希望从中寻求撕破束缚的新方法。

在此背景之下,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躬逢其时。几乎是同一时间,中国的文学杂志均大肆宣传。当时中国的文学出版仍然十分强调现实主义,而魔幻现实主义在当时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于是迅速地加以介绍和翻译。因此,马尔克斯给中国文学界带来的震撼与激励和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紧密相关,在此之前和之后的任何一位作家都没有像马尔克斯那样影响巨大。用评论家朱大可的话说:“《百年孤独》成为中国文学从伤痕叙事转型的教科书。”

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刊物上是1977年的《世界文学》,但是在1982年以前,马尔克斯仅仅是作为拉美文学中的一员加以介绍,所占用的篇幅并不比其他重要的拉美作家如博尔赫斯、略萨明显得多。198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后,对诺贝尔文学奖情有独钟的中国文坛热闹起来。有关外国文学的权威杂志都在第一时间介绍了他,有些文章直接从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的杂志中翻译过来。

 
《百年孤独》中文版销售突破260万册

马尔克斯的传播除了社会文化与文学生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西班牙语的翻译人才经过20年的培养终于成为重要的翻译队伍。此前只有极少数关于拉美文学的介绍,从英语、法语等文章中译介。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学习西班牙语的人,多数在国外深造,例如最初译介马尔克斯的陈众议70年代末就在墨西哥学习过,这是非常现实的条件。

1983年5月,中国在西安召开了关于马尔克斯的座谈会。1984年,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出版社各自推出了《百年孤独》的中译本。很快,几乎所有的马尔克斯作品、马尔克斯重要传记以及《马尔克斯研究资料汇编》都在中国出版了。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6

20年弹指一挥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更多>> 深度报道

中国经济新未来

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如今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GDP绝对值与往昔也不可同日而语。

林毅夫:实现 ...

中国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发达国家、中等发展国家,资源密集型国家、劳动力丰富的低收入国家都带来益处。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