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24日,以“小童话·大未来”为主题的丹麦在华文化季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开幕,此次文化季是两国自1950年建交以来丹麦在华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系列文化活动。丹麦文化大臣玛丽安娜·耶维德(Marianne Jelved)来华为文化季揭幕。
2014年是中国与丹麦高层往来十分密切的一年。4月,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邀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以国家元首身份访华;9月,丹麦首相托宁-施密特携气候、能源和建筑大臣访华。
玛丽安娜·耶维德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专访时指出:“丹麦和中国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但是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把我们紧密相连,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是在近些年日益显著的艺术、文化以及创新领域的合作。种种合作都证明,我们愿意找到共同的解决办法,做出好的成果,建立彼此之间的桥梁。”
开启中丹文化交流新阶段
玛丽安娜·耶维德说,“小童话、大未来”丹麦文化季是迄今为止丹麦在华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艺术文化展示项目,将涉及超过60个文化项目,所有的文化项目都是建立在两国的合作伙伴强有力的合作和不断的沟通基础之上。这次文化季可以说是开启了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阶段,两个文化中心的建立更是见证了这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据玛丽安娜·耶维德介绍,这次文化季将在华持续十个月时间,举办这次文化季主要是希望丹麦和中国的艺术家们可以有机会进行紧密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互相启发和学习。玛丽安娜·耶维德特别强调,在华举办文化季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本次文化季之后就会结束的。她说,实际上,丹麦和中国之间一直都有长期的文化合作。明年是丹麦和中国建交65周年,在这65年里,我们有过非常多的交流和互动。同时,我们也有意愿跟中国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合作。文化方面的合作是建立在两国人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是作为丹麦和中国整个合作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促进中丹两国深度理解
中丹两国都在对方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中心。对此,玛丽安娜·耶维德认为,能够在北京建立丹麦文化中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她说,我认识一些丹麦的年轻人,他们希望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希望能够跟中国的年轻人有交流和合作。因此,她希望丹麦文化中心能够成为中国和丹麦年轻人见面的地点,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交流;也期待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去哥本哈根,因为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也建立了一个中国文化中心。
玛丽安娜·耶维德表示,丹麦文化中心必须要扎根于当地,并且形成网络。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与当地的文化同仁进行合作,它才能汲取营养,并结出果实。她说,正是与中国文化部成功的合作才促成了这次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北京丹麦文化中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更多的合作关系,但这些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建立在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深度的理解以及尊重的基础之上。
丹麦人对中国充满好奇心
这次访华期间,玛丽安娜·耶维德在中央美院为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比杨·诺格的作品《公交车站》揭幕。让她惊讶的是,这幅作品所表达的并不只有丹麦的文化,它既有丹麦的元素又结合了中国的元素。她说,是艺术把我们紧紧相连在一起,艺术能使得人们找到我们心中共有的东西。因为艺术能够打开我们的眼界,所以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才变得非常的有意义。
这次来华,她还参观了北京的胡同。她说,丹麦人对胡同文化非常陌生,她本人以前也不了解。因此,她觉得深入地了解双方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必要,这将会让人产生新的想法,也会使得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玛丽安娜·耶维德说,她知道安徒生在中国家喻户晓,正如他在丹麦一样,因为他的童话故事,为我们的童年时代增添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形象。她认为,安徒生的童话是通过描写最普遍的人性来打动人心,这是两国人民都共同感兴趣的点。
玛丽安娜·耶维德表示,丹麦和中国有非常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根源,我们在地球的两端,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把我们紧密相连,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领域的合作,还是在近些年日益显著的艺术、文化以及创新领域的合作,种种合作都证明,我们愿意找到共同的解决办法,做出好的成果,建立彼此之间的桥梁。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找到解决办法的意愿,我们在一起就能够形成更好的文化碰撞和交流。
玛丽安娜·耶维德认为,中国漫长的历史是中国最有神秘感的部分,对丹麦人非常有吸引力。丹麦人都是充满着好奇心的,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非常感兴趣。而中国影人对丹麦电影也很有兴趣,艺术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对文化的交流意义非常重大。除了文化艺术领域,两国还有其他的领域有更多的合作空间,比如能源、气候、环境,所以,中丹之间的了解不仅仅是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