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时,讲述了一段中美友好交往的佳话。
这是一个跨越百年的温暖故事:美国老人加德纳曾在中国鼓岭度过童年,他思念儿时住地,渴望故地重游,但直到去世也未能遂愿。他的太太伊丽莎白1992年应邀来到鼓岭,替丈夫了却了心愿,自己也爱上了鼓岭和中国。
寻找KULING
1992年8月22日,伊丽莎白应当时在福建福州市任职的习近平邀请,从美国旧金山来到中国。
从福州市区向东驱车12公里,之后盘山而上,那连绵10余里的山峦,就是加德纳毕生念念不忘的鼓岭。
由于四面环山,夏天的福州有“火炉”之称,鼓岭却是个例外。这里平均海拔800米,邻近闽江口,气温比市区低七八摄氏度。清风,柳杉,浓雾,是鼓岭的三大美景。每年春天,整个鼓岭被浓重的白色雾气所笼罩,如梦如幻。

这已不是伊丽莎白第一次来中国。1986年,加德纳临终前反复喃喃念着“KULING,KULING”。伊丽莎白猜想,那可能是他童年时在中国的居住地。为了完成丈夫遗愿,从1988年起,伊丽莎白先后5次来中国寻找KULING。她去过江西的牯岭、广西的桂林,但都无果而返。
1990年,她在整理丈夫幼时藏书时,发现夹在其中的11枚中国邮票。经中国留学生钟翰辨认,多枚邮戳上有“福州鼓岭”的字样。伊丽莎白女士喜极而泣—她终于找到了丈夫口中的KULING。
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报纸上读到这个故事后,被深深打动了。他看完当即决定邀请伊丽莎白访问鼓岭。就这样,一位美国老人和中国鼓岭跨越百年的缘分,在1992年重新续上。
当时负责接待伊丽莎白的朱文告诉记者,伊丽莎白身材高大,身着绿衣白裤,热情,风趣,开朗,来到鼓岭时非常激动。
她站在一颗高大的柳杉前,兴奋地对同行者说,加德纳告诉她,小时候跟中国小伙伴比赛爬树,赢了就高兴得在树上哈哈大笑。
一旁的《福州日报》记者乔梅听了,折了一根柳杉枝条给她:“你可以从这根树枝上感受他的笑声。”乔梅清楚地记得,伊丽莎白把树枝放到鼻子前仔细嗅着,一下午,她都攥着那根树枝。
伊丽莎白的到来,令负责接待的福州市外事办副主任楚燕丽略有惊讶,因为以往她接待的多是各国官员,像伊丽莎白这样的美国平民还是头一个。她清楚地记得,伊丽莎白下榻在宜夏别墅的那天,夕阳下,伊丽莎白独自在走廊的藤椅上,静静地坐了很长时间。
“我想她一定在和加德纳先生对话,在缅怀他,因为她终于来到了加德纳先生思念的福州,来到了鼓岭。那一幕非常的感人。”楚燕丽说。
入住鼓岭的第二天清晨,伊丽莎白对陪同的工作人员说:“这是我来中国后睡得最香的一夜”。
重续情谊
来到鼓岭的那天,伊丽莎白提出想见见加德纳儿时的伙伴,“我是替加德纳来重续情谊的。”
当地工作人员请来9位90岁高龄的加德纳儿时玩伴,激动的伊丽莎白热情地同他们一一握手拥抱,认真地听他们回忆儿时的鼓岭。
据记载,1840年后,福州作为通商口岸对外国人开放,许多西方的传教士、外交人员、商人来到福州。
1886年夏天,传教士兼医生伍丁在出诊的路上,意外发现了凉爽的鼓岭,第二年牧师任尼来此修建了“宜夏别墅”。
之后的五六十年间,英、法、美、日、俄等国家的驻华人员来此修建了350多栋别墅,以及网球场、教堂、邮局、照相馆、公用的水井、万国公益社、泳池等设施。通常他们会举家在这里度过一整个夏天。
福州协和医院最后一任外籍院长蒲天寿的女儿Betty曾经回忆,某年夏天她们花了一整天时间打扫了泳池,打算第二天来游个痛快。结果第二天来时看到泳池里卧着一只大水牛,气得她们大哭。

据了解,加德纳的父亲安德森·加德纳是一名基督教高级神职人员,在福州居住了14年,并在此生育了三男一女。1910年举家返美时,加德纳10岁。
加德纳后来成为加州大学的一名物理学教授,1978年,退休后的他一心想回中国看看,却因中美尚未建交,不能成行。待中美关系好转,加德纳却不幸患病瘫痪。
在与老人叙旧时,伊丽莎白也回忆了先生的生活点滴:生前他每天都要喝一碗稀饭,这是儿时保留下来的中式饮食习惯。晚年他坐在花园里,常常回忆起儿时鼓岭的家,院子里有着红色的野草莓。
在离开鼓岭10多年后,伊丽莎白离开了人世,但他们与鼓岭的缘分并没有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