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缅:山水相连 情谊相续


2014-03-26 09:49:04     作者: 本刊记者 侯瑞丽    字号: T|T    来源:

在位于云南省21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两国边民互市通婚、走亲串寨、赕佛念经、友好往来,情同手足,世代和睦相处。有许多村寨一半属于中国,另一半属于缅甸。印金寨有一口水井,每天到这里取水的既有中国人,也有缅甸人,但他们看起来没有差别,彼此之间只有水乳交融的“胞波”友谊。

在边界划界确立界桩时,国界界桩定在了瑞丽屯洪渡口一户傣族人家的后院,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家两国”的奇特景观。

胞波情谊源远流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中国内地四川、湖北的商人,开辟了一条川滇印缅商旅古道,缅甸人称为“金银大道”。沿着这条路,中国商人把蜀布、丝绸、瓷器等商品贩运到缅甸、印度以及阿富汗等国家。

早在东汉时期的公元94年,缅甸境内的各民族部落国家就曾5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元明清时期的每个朝代双方都多次互派使节,进行友好交往。2000多年形成的中缅友好关系,使缅甸人对中国人有了一个特有的称呼“瑞苗胞波”,缅语意为“同胞亲戚”。

在近代,中缅两国人民相互支持民族独立。188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攻陷缅甸京都曼德勒,俘虏并放逐缅甸国王锡袍,把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王锡袍的王孙疆括在英军攻陷缅甸皇宫曼德勒后,即脱下袈裟组织民众抵抗英军,经过4年的抵抗斗争失败后,率领残部退到中国境内,得到中国人民的同情与庇护,直到80岁逝世后仍然要把自己的遗骨埋在中国,至今疆括的墓地仍在德宏芒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缅两国人民用血肉共同筑成了抗战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在南洋华侨机工和缅甸民众的积极支持下,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抗日战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

1942年1月,日本侵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运输线,悍然入侵缅甸,中国远征军10万抗日将士毅然开赴缅甸,与日军开展了殊死的血战,6万中国抗日英烈忠骨永远埋在了缅甸土地上。

在滇西和缅甸战场反击日寇的战役中,中缅两国人民配合盟军共同打击日军,终于取得了缅甸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缅甸。

中缅关系基础坚实

中缅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上世纪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中缅领导人有着互访传统,周恩来总理九次访缅和吴奈温十二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缅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联合禁毒等方面进行了宽领域、高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1980年4月,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东南亚最大的公铁两用桥”缅甸-丁茵大桥建设项目,经过历时7年的建设,于1993年竣工通车,被缅甸领导人称为“缅中关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1年12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缅,双方确定了农业、人力和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合作领域,并签署了有关双边合作文件。此次访问为中缅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1年,中缅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公布了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保持高层交往、提升战略互信、就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交换意见、提升经贸水平、开展各领域友好合作等。

2013年4月,缅甸总统吴登盛出席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相比4年前以缅甸总理身份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此次以总统身份出席意义已经大不相同。当时的缅甸还处在西方制裁之中,如今各领域改革已深入开展。

论坛期间,两国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双方一致认为,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建交63年来,两国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

缅甸非政府组织“吉祥缅甸”的负责人鹏温博士说,2012年9月吴登盛曾赴华出席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对中国进行访问。2013年4月他再次访华,说明缅甸对中国的重视。当前缅甸实行独立自主的平衡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是大国,又是邻国,因此发展缅中关系的重要性对缅甸不言而喻。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吴登盛不断访问中国也是向中国取经。缅甸正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的落后面貌,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经贸合作互利共赢

如今,中国为缅甸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3年上半年,中缅双边贸易额达4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9%。

鹏温博士认为,在经济上,中国是缅甸不可或缺的市场。缅甸向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木材等产品,他希望未来缅甸能提高产能,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投资领域,中国已成为缅甸第一大投资伙伴。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而缅甸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缺口很大。中国可选取有实力的公司投资缅甸道路交通、能源和电力等领域,实现互利共赢。

1971年中缅签署贸易协定,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1994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边境贸易的谅解备忘录》。1997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合工作委员会的协定》。200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鼓励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

在2011年中缅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涉及经济技术合作、优惠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公司积极参与了缅甸的经济建设,为缅甸提供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中国公司承建的多功能柴油机厂、轮胎厂、纺织厂等多个项目已经开始产出。邦郎、耶涯等多个水电项目并网发电,缓解了缅甸电力紧张的局面。跨伊洛瓦底江的几座大桥的建成,改善了当地交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对缅投资过程中,中方尤其重视社会责任与环保。

在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皎漂,负责这一项目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修建了一座蓄水量达65万立方米的水库,并免费把自来水接到了附近的3个村子。同时,还向缅甸捐赠130多万美元,用于在管道沿线的4个省邦建设8所学校,其中包括2所中学和6所小学。此外,还投资600万美元用于改造当地医院。

负责密松电站项目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项目总投资2505.5万美元中,用于密松坝区的移民安置点的费用就达1855万美元,人均达到了8644美元。中电投投资建设的昂敏达安置村成为当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中有新建的学校、寺庙、教堂和医院等。

根据缅甸政府的要求,中电投集团采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委托缅甸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缅甸生物与多样性保护协会和中国长江设计公司共同牵头,对密松电站项目开展环境评估。两国100多名专家已经完成了对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结论是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也专门聘请了环境监理来保障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原油码头更是严格执行不在征地范围外取石、取土和砍伐树木。在建设位于伊洛瓦底江畔的达贡山镍矿时,中国企业共投资近2.4亿人民币,建成了最先进的收尘系统。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据史料记载,中缅两国的友好交往始于汉代。盛唐时期,缅甸骠国王子率领乐工曾访问中国古都长安。

两国建交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1960年中国国庆期间,吴努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400多人友好代表团访华,并在北京举办了“缅甸文化周”。1961年1月缅甸独立节期间,周恩来总理率领由文化、艺术、电影代表团组成的530多人代表团回访缅甸,并在仰光举办了“中国电影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交流高层互访不断,部长级文化代表团互访达13起。1996年1月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缅甸联邦文化部文化合作议定书》。

随着中缅关系的不断深入,两国在艺术、文学、电影、新闻、教育、宗教、考古、图书等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日趋紧密。据不完全统计,两国建交以来,互访团组达600余起。其中中国国宝级文物佛牙舍利四次应邀来缅巡礼,受到缅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1998年起,缅甸艺术团连续参加历届亚洲艺术节演出活动。2004年,中缅签署了《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2005年6月,“中国文化月”系列活动在仰光成功举办。2011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012年中国杂技团访缅演出。2012年5月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首届中缅“胞波情深”睦邻友好系列活动,旨在巩固中缅民间友好,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缅传统友好关系发展。

鹏温博士认为,西方倡导的某些理念未必能被缅甸人接受,因为缅甸固有的佛教哲学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中国在这方面有优势,两国可以加强合作。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3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年。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本刊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试图展示深化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全面升级。

更多>> 深度报道

民主之风吹拂民间

“‘海选’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把民主权利还给农民的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产业升级助力 ...

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线。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