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如何正视日益“台湾化”的“中华民国”


2014-05-04 10:31:07     作者: 王建民    字号: T|T    来源:

前不久的“张王会”之后,台湾岛内又出现了一股强烈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的呼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王郁琦在谒拜中山陵时表示“中华民国一百零三年了”,连战在与习近平总书记单独会面时强调“要正视中华民国,希望中华民国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正资产”。台湾党政界高层人士在大陆有关“中华民国”的表态,受到岛内各界的普遍肯定,并出现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承认两岸分治”的社会舆论。然而,今天台湾岛内,不论是朝野还是蓝绿,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自己根本没有正视、尊重“中华民国”,甚至已将“中华民国宪法”框架下的“中华民国”“台湾化”,“两岸一中”主权精髓“空洞化”,变为一个不包含中国大陆的、与台湾等同的“中华民国”。如何要大陆正视这样一个变调的“中华民国”?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存在很大的政治陷阱,更是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大陆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挑战。

今天的台湾是一个蓝绿对抗、少有共识的社会。然而,在要求大陆正视“中华民国”问题上似乎逐渐成为一个难得的社会共识与政治共识。马英九或马当局其他高官经常讲的要大陆“正视现实”的核心就是要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即使与大陆关系要好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也不断公开要大陆正视“中华民国”。绿营势力尽管不尊重“中华民国”,扭曲“中华民国”,搞“台独”,但同样要大陆正视“中华民国”。谢长廷提出并不断呼吁“宪政共识”,绿营有人提出民进党应该制订“中华民国决议文”等,似乎绿营开始逐渐正视“中华民国”。然而,今天台湾内部社会各界尤其是蓝绿两大政党,对“中华民国”的认识、认知,在表面“共识”之下实际上是有差别的,是有不同含义的。

正视“中华民国”,其实先要正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宪法”在主权问题上的核心是“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或“两岸一中”。“中华民国宪法修正条文”明订“国家统一之前”,也明确指向未来两岸统一。但在今天的台湾,国民党当局虽然表面上遵守《中华民国宪法》,在法理上承认“中华民国”包含一个中国或“两岸一中”思想,但却不敢公开明确地讲“一个中国”,不再讲未来两岸统一,却大讲特讲“不统、不独、不武”,甚至还将“独立”作为选项,常常视“台湾”为“我国”,或以“我国”代表“台湾”,完全背离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已经被扭曲。

民进党与台联党根本不尊重甚至不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以民进党、台联党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一直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大陆是两个国家,即两岸“一边一国”,完全违背了“中华民国宪法”。民进党前主席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论述,明确表示“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是中华民国”。即使谢长廷的“宪政共识”,也强调两岸“互不隶属”。可以说,绿营的“中华民国”是彻底台湾化的“中华民国”,是严重的公然“违宪”行为。如何让大陆正视这样的“中华民国”?当今在台湾,只有新党公开明确承认“中华民国宪法”固有疆域包含“两岸一中”及追求国家统一。可见,今天的台湾,虽然表面上在“中华民国”问题上有共识,但实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是有不同内涵与表述的。这种所谓的共识只是蓝绿对大陆的“政治要价”,核心就是要大陆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正视“两岸分治”,而不是要建构未来的一个中国或国家统一。

如果台湾内部确实能够正视“中华民国宪法”与“中华民国”,承认“两岸一中”,反对“台湾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台独论述”,追求未来两岸统一,则“中华民国”问题,大陆是可协商与讨论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回应连战时所讲,“只要对两岸有帮助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谈”。问题就在于,如果有诚意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真正重视“中华民国”的政治价值,台湾当局以及蓝绿两大政党必须回到“中华民国宪法”所包含的“两岸一中”道路上来,民进党彻底放弃“台独”分裂主张,两岸再谈正视“中华民国”问题。

然而,就现在两岸关系发展态势观察,“中华民国”问题确实也越来越突出,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岸仍然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现阶段两岸所能做的,还是需要在继续巩固与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台当局应明确“中华民国宪法”的两岸一中),循序渐进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为未来破解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5

为了提高发展质量,保护环境,中国放慢了经济增长速度。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未来。

更多>> 深度报道

从“两会”看民生

中国古语有云,“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教育改革如何 ...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4年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