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西藏民族学院:致力于西藏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2014-10-11 08:11:26     作者: 本刊记者 李 媛    字号: T|T    来源:

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自甘肃的羌族小伙马宁是西藏民族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作为民族学教师,他每年都要带着学生到西藏做田野考察。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碰到西藏民院的人。“有一年我到错那县考察,一聊发现这个偏远县城的文化局里竟有两位局长都是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他感叹道。

的确,经过56年的办学历程,西藏民族学院已经为西藏培养输送了6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西藏的各个地区和行业,既有省部级干部,也有普通基层公务员。无论显赫,还是平凡,都为西藏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

 
2010年10月,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在民院校友录里,你可以看到现任西藏自治区人大主任白玛赤林、自治区政府主席洛桑江村、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吴英杰等政府要员;也可以看到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丹增、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等区内外负有盛名的艺术家、医学家、农学家、作家、教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还可以看到2013年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布琼、感动万国邮政联盟的“深山信使”王顺友、在原平扑救山火战斗中牺牲的“80 后”消防战士阳军等令人动容的平凡人的名字。

西藏民族学院根据西藏特殊的政治、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状况,积极探索适应西藏需要的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有坚定地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即“靠得住”;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能解决西藏基层的实际问题,即“用得上”;重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能扎根西藏,扎根基层,即“下得去、留得住”。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院学子如何做到甘心走到基层,马宁介绍说这与学生来自藏区,受之前毕业生影响和学习实践中的真实体会三方面原因有关。

“有一年,有40多个文博专业学生到西藏实习。最初,很多学生都愿意留在拉萨这样的大城市,我并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只是按照学生的生源地分配了实习地点,后来,留在拉萨的实习生干的多是看门、打扫卫生、送文件这样的工作,因为那里的机关部门不缺人。而到基层的同学由于那里人才奇缺,熟悉情况后马上投入实际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藏族同学的藏文优势也得到很大发挥。有的单位甚至直接和实习生签订了就业协议。通过这样的实习经历,学生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也了解了在那里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学校连续4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被国家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时刻,这无疑是一个骄人的纪录。

多民族融合的大学生活

9月的校园分外热闹,新一批学子步入大学校门。西藏民族学院团委创办的“春华秋实”校园文化节品牌活动也拉开序幕。

“‘春华秋实’取义‘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是结合西藏民院少数民族学生特色,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实践活动和文体竞赛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延伸课堂教学。”团委副书记达瓦次仁介绍说,“‘春华秋实’校园文化节期间,我们相继开展了论文评选、读书论坛、‘三下乡’成果展、‘三语’演讲等各类活动,还针对藏族学生羞怯的性格特点,开展了一个‘课前十分钟演讲’,促进他们尽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毕业典礼经常在学院第一图书馆前举行

达瓦次仁出生在西藏日喀则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西藏民族学院已经学习、生活了16年,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学生干部,再到留校任教。他对西藏民族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在这所开设在内地的西藏高校里,收获了一个特别有价值青春岁月。“大学阶段对人格建立塑造非常重要。大学的课余生活是人生第二课堂。在西藏民院丰富的校园生活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协调和表达自己,组织能力也都得到锻炼。现在,我要通过更丰富的团委活动让各族学生都拥有自己发展、成才的舞台。”

据了解,西藏民族学院现有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50%,他们来自24个民族。多民族的融合使这里的学生收获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

来自于云南大理的女孩毕光美因为热爱西藏来到西藏民族学院外语系。她现在不但要学习英语,还要学习藏语,与藏语班的同学“结对子”学语言效果很明显。今年暑假,作为社团联合会成员,她带领西藏民院几名同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的同学一起到日喀则、阿里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个经历使她更加爱上了西藏,“如果有机会,毕业后我准备到西藏去工作。”毕光美说。

强巴次旦是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大四学生。作为一个拉萨人,他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西藏民族学院。“这里区外的同学很多,学校也经常组织交流活动,可以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开阔了视野。”法学专业课业相对繁忙,总是很难找到空位的图书馆,这给强巴次旦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我们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很全,还可以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几所高校实现信息共享,再加上我们学校学霸太多,所以图书馆里的人总是很多。”

 
实践创新教育

的确,西藏民族学院除了多民族融合的校园氛围,还有着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强大的教育资源背景。2002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提升西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科建设的教育对口援藏工程启动。国内9所名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组成的支援西藏民族学院发展战略集团,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了现代化平台。根据援藏机制,这9大名校不仅直接支持西藏民院学科建设,派出名家名流在此开坛讲学,而且每一届优秀学生都有机会在那些令人景仰的学校交流学习。于是学生们常说:“在民院求学,就是在名校就读。”

2009年3月13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2008年12月5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西藏民族学院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在北京签署。作为地方民族院校,如此高端合作机制的创建,大大开拓了学校的文化视野和交流渠道。

为了拓宽学术视野和影响力,近年来西藏民族学院的国际交流合作也逐日增多,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访问团先后来学校进行交流和访问,2011年4月,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校长梅蒙率团来访,与西藏民族学院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书。此外,学院近年来先后派数十名教师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瑞典及挪威等国进行访学、交流。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暴行的战争。通过缅怀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探访昔日战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更多>> 深度报道

为了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暴行的战争。

历史不能忘记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汲取历史教训。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