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社会生活> 人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011-02-15 13:38:54     作者: 本刊记者 寇 青    字号: T|T    来源:

2010年11月底,73岁的潘文石从北京回到位于广西崇左的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他没有休息,依然按照早起晚睡的作息投入到工作里。潘文石每天都要赶在白头叶猴群睡醒外出觅食之前起床,观察它们的活动,采集粪便、收集毛发,通过个体识别获取DNA,开展进一步研究。

落在他身上的光环太多,媒体很多年前就将他称作中国的“熊猫之父”、“自然之子”,但在很多人看来他低调而神秘。对媒体的邀请,但凡需要离开科研基地的,他通常委婉拒绝,甚至是领奖活动。然而,因为对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公众对他始终保持着关注。

漫长的路——与大熊猫的26年

1983年,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竹林大面积开花,出现枯萎现象,随即有人宣称竹子大量减少将导致大熊猫灭绝,政府决定集中野外大熊猫进行人工饲养。

当时,作为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创立的国际合作小组的一员,潘文石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从事大熊猫研究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他认为:“竹子开花是正常现象,每过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而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竹子开花,仅凭这点就足以证明竹子开花不会导致熊猫灭绝。”

 
《国家地理》杂志拍摄,潘文石与大熊猫在秦岭。

在潘文石看来:“熊猫应该在野外追求爱情,在那觅食竹子,在那生、在那死,这才是生命,才是对生命的尊重!”1984年,潘文石将一份详细的报告交到了当时民盟中央执行主席叶笃义手上。很快,原定的圈养计划取消了,卧龙的大熊猫得以继续生活在竹林之间。

1984年,潘文石带着学生走入海拔3000多米的秦岭森林,这一呆就是12年。他们每天除了要爬好几十里的山路,还要忍饥挨饿。“那时,连帐篷里的温度也要在零下十几度,要用水就得先烧火化冰,为了省事我们干脆不洗脸,反正脸上的油脂还能保护皮肤不被冻伤。”

1988年,潘文石出版了《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大熊猫可以依靠自然力生存的原因,这部著作被国际上称作是“大熊猫生物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

“我发现了两点:自然庇护所和干扰大熊猫生存的实际因素。”潘文石说。以海拔1350米等高线为界,划分出线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线下的山区农业生态系统,前者就是大熊猫和其他数十种野生动物的自然庇护所。山区的农业开发如果被限制在这个高度以下,就不会对它们的生存造成威胁。“依靠秦岭南坡的‘自然力’,就能将熊猫保护下来。”潘文石说,“因为熊猫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有竹子吃,有伴侣,有一个生儿育女的石洞,就足够了。竹子在自然庇护所里,是取之不尽的。”

1   2   3   4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8

海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的共识。

更多>> 深度报道

建成世界上最 ...

中国基本医保已经覆盖了96%的人群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称,中国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是“地球上覆盖面最广的医保项目”,“世界上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能够在5~6年里达到这种成就”

“老有所养” ...

现在无论是偏远农村的村民,还是城镇中的非从业人员,或是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都可以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这个中国人延续数千年的观念开始打破

更多>>在线调查

在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