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极地科考,远洋寻踪


2012-08-30 13:33:23     作者: 本刊记者 张学英    字号: T|T    来源:

当下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公认事实,而南、北极地区正是这种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最大的制冷驱动器。认识极地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对中国的影响,有助于对中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措施。

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乔治王岛南端建立了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实现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1989年2月,中国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区建立了第二个南极站——中山站,实现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而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则是以昆仑站的建成为标志的。中国极地科考已历经28年, 并在世界极地考察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其他主要极地考察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们为此邀请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请他谈谈极地科考的中国思路与成就。

 
图表:中国计划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

今日中国:从1985年长城站的建立,到2009年昆仑站建立,中国南极考察站实现了从南极大陆边缘向腹地延伸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用时24年,请问这其中的困难和挑战都有哪些?

曲探宙:南极考察是一项高风险和高投入的事业。中国从1984年开始组织首次南极考察队,至2009年,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三个南极考察站,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南极沿岸到南极内陆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南极是远离人类文明的沉寂的大陆,有着地球上最为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国开始组织开展南极考察初期,选派科学家参加国外的南极考察队,熟悉南极的自然环境,学习外国南极考察队的经验。在没有破冰船的条件下,选择无冰期相对较长的南极乔治王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购进“极地号”破冰船后,在东南极建立中山站,并以中山站为依托,开始探索南极内陆。经过9年的探索,中国南极考察队到达了南极内陆最高点——冰穹A,这是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这一区域,并在2009年初建立了中国南极昆仑站。

在28年的南极考察历程中,严酷的自然环境、遥远的距离、科技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始终是中国开展南极考察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每次装备的换装,特别是雪龙船的投入使用和南极考察站能力建设的实施,均为南极科学科考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日中国:在冰穹A建立昆仑站,对于极地考察研究有何意义与价值?目前,我们进行了哪些科学研究,是否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曲探宙:昆仑站位于S 80°25′01″、E 77°06′58″,海拔高度4087米,在距中山站约1350公里的冰穹A地区。

这里有几个特点:冰穹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同时也是南极冰盖最厚的位置之一,那里的冰层记录了地球气候变化的诸多因子,也是记录地球气候变化时间序列最长的地区之一,是研究环境变化最佳场所;冰穹A纬度高、气温低、空气洁净、大气扰动小,是进行天文观测的绝佳场所,这里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取得的资料质量是地球上其它地区无法相比的,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工作,这对宇空研究、航天等都有重要意义;冰穹A地区冰下就是著名的南极冰下山脉甘伯采夫山脉,研究南极冰下山脉对揭示南极大陆的形成演化有重要的意义,对了解全球地质构造的演化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在普里兹湾进行大洋调查

目前围绕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利用冰穹A不可取代的地理位置优势,中国开展了研究环境气候变化的深冰钻工作,一些探索性工作已经完成,201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深冰钻钻机已经运到了昆仑站,深冰钻场地已经准备就绪,并取得了120米冰芯,钻孔完成了扩空和下套管,为开钻做好了准备工作;天文学方面在三年前架设了2台小型天文光学望远镜并进行了观测,2012年更换了一台新的望远镜,更换了工作平台,今后将继续安装同型号的2台天文望远镜组成观测阵,进一步计划安装一台直径2.5米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目前新安装的望远镜观测正常,正在获取资料并发回国内,前三年的观测资料正在分析处理中;使用不同型号的测冰雷达对冰下地形和冰盖结构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同时利用地震仪通过自然地震对大地构造和冰层结构进行研究,目前已取得一些进展,其中冰下地形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进一步的研究计划正在执行中。

1   2   3   4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02

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更多>> 深度报道

分账之争:中 ...

2012年岁末,超过40余部国产影片扎堆抢占贺岁档之际,一场有关电影票房分账的较量暂时告停。

行走在胶片上 ...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风格的男女演员成为备受观众追捧的明星。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