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给学生减负
早在2013年8月,教育部就出台了小学生减负的“十项新规”,全国各地也陆续推出中小学生减负的新举措。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2月推出的中小学生“减负八条”,对中小学课程设置、学生到校学习时间、学生作业量、考试方式及次数等都做了具体而刚性的规范。

然而,在各种“减负新规”出台后,随之而来的“变种”却层出不穷。全国政协委员张杰庭说,中小学生负担“明减暗增”的现象屡有发生。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此消彼长、有增无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疾”久治难愈。
为此,张杰庭建议,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明确育人目标,改变评价制度,改革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引导教育价值观转变,为学校减负;呼吁教育教学研究走向精细、科学,调整教学大纲,降低学习难度,为教师减负;规范校外辅导培训业,为家长减负;创造条件,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当教师,进一步抓教师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督查,把“减负新政”真正落到实处。
同样,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也认为,减负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问题,要想真正给中小学生减负,要从理念、政策、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
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该如何打破办学桎梏,提升自身吸引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说,“职业院校发展最大的瓶颈,一是设备,二是师资,根本在于投入。”
“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型升级,职教强调技能人才培养,但现在职教课程标准和劳动部门证书考核标准完全脱离,导致学生在就业考证过程中所学非所考,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沈琪芳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同时从“纵向”和“横向”来看。纵向是把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上升通道打通,横向则是把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打通,并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教。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国商会主席陈经纬指出,深化改革好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相融合,包括设立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自主招生方式,做“菜单式”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化、标准化、实用化培养,将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之中。
他建议,整合国家研究机构、信息单位、智库部门等各类研究资源,以及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参与,形成联席机制,并以国际视野对国内外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趋势做深入调研,同时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制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来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职业教育与就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