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台湾行:一家人共做一件事


2014-09-03 11:56:41     作者: 李晓红    字号: T|T    来源:

2014年8月,我们立品图书一行赴台进行文化交流,回京几天,饱满度日。如果说以前的生活踏实,可以说现在的生活心安,而这云泥的差别,正是台湾之行的因由。

国立博物院、阳明书屋、台北书院、诚品书店、老师们的书斋,甚至住民宿、逛夜市、路边排档等等,虽然只有短短十日,但是,每到一处,都能切实地感受到台湾是真的把文化还原到了生活中。

文化最大的功用在于“化”—化育人心、化成天下。而台湾则把这个“化”做到了分寸。

了解道理,最快的就是“行”

在台湾,提起奉元书院,提起书院创办人——清朝皇室后裔毓鋆,几乎无人不晓。他是隐士,传授的却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是满族人,发扬的却是华夏奥旨;他属天潢贵冑,自幼遍享王府钟鸣鼎食、锦衣玉饭,中年后却对清苦生涯安之若素;他曾经活跃于历史政治舞台,惊天动地,来台后却旋即隐居民间,默默传授中国学问,前后长达64年。

 
诚品书店敦南店夜景

毓鋆4岁即由母亲亲授四书,13岁读完十三经。6岁开始进宫陪溥仪读书,师事陈宝琛、郑孝胥、罗振玉、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诸先生,习经史子集之学。以私人讲学,外界都敬称其为“毓老”。

毓老讲经义理,述而不作,以经解经,脉络分明,常有让弟子心神俱醉的新义。64年间,其门下弟子多达2万余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耕读牧童,使得文脉绵存延续,利益后人。此次台湾之行,笔者有幸见到了毓老门下的两位老师—王镇华和林明进,近距离接触,再次感受到了文化的化育力。

王镇华老师是徳简书院的创办人,曾是台湾中原建筑系副教授,华梵大学建筑系讲座副教授,在大学任教长达13年,著有《百年中国的反省》、《两岸文化的关怀》、《觉者之路》、《生活里的智慧》等作品。20多年前辞去教授之职,抱着“喝粥”的精神创办了“徳简书院”,并发誓要做一个谋道不谋食的君子,把中国文化传下去。谈起自己的老师——“毓老”,王镇华满脸喜气,老师的点滴小事和片言只语都影响了他后来的为人处世。

进入徳简书院,迎面是一对正体红色对联:“入户闻礼乐诗书,推窗见棠棣芝兰”,正门四个大字“和光同尘”。

一进门,但见王镇华老师清瘦的身躯着一席白衫,在花白头发富罩的面容里,两眼朗润澈透,与他相遇,腰板不自觉就会直起来。

王老师热情地招呼着我们,一旁柔慈恬静的师母脸上也泛着微笑。环顾四周,干净整洁的房间俨然是书的森林,多而有序,杂而不乱,最高处摆放着王老师父母的庄敬遗照;门楣上悬挂着朱熹的四字手书“涵养天机”,屋子正中布置着王老师亲手搭建的南华寺建筑模型。也许这是他从事建筑一生的纪念吧。走廊的花花草草在主人精心的照顾下尽心绽放着,俨然是一个读书人“涵养天机”的安居之所。

 
伏案的王镇华先生

“每一个人面对这个巨大的传统时,他有一个身份就是好好地接住它,不要误会它,好好地把它连接下去,也就是承前启后。如司马迁就是一个例子。”

王镇华对中国文化的彻骨之爱令人动容。他对司马迁有着少有的偏爱:“孔子虽然把五经做了相当程度的整理,可是仍缺乏活生生的生活典范。大家都怀疑有没有人真那样活过。500年后有一位孟子,又说了一堆真正的大话,再500年后有一位司马迁,他的作法不一样。他写了一本书,把这个历史里面真正活出来的精彩人物,具体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很生动地写下来。他这一本书,就检讨了那个时代,也开创了中国人的典范。”

王镇华老师告诉笔者,有一次,他问毓老:您106岁脑子不糊涂,是怎么办到的?毓老说:“不想糊涂事,脑子就不会糊涂。”

毓老的一些话语至今让他难忘:“了解道理,最快的就是行”、“没有文化,就是丑”、“读书第一个就是做人明理”、“人与人的维系,就是情与义”等等,这些都是毓老授课时的点滴流露。不尚玄虚,而重笃行。

毓老曾说,“不要在我身边转来转去,你去做,我会站到你的身边来。”王镇华没有违背老师的教诲,一直在为延续这个两岸共同的文化法脉尽心尽力。

与王镇华老师十几个小时的当面讨教中,令我惊讶的是,师母一直在旁默默地做着笔记,时而颔首微笑,时而泪光闪动。我总是会不时地回头看看师母,在她身上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含宏”之力。记起王老师在放弃优厚待遇的教授之职筹办徳简书院时,师母问:你想好了吗?想好就去做,大不了我们陪你一起喝粥!之后的20多年,师母一直在其身后默默支持着。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搞国学,殊为不易。像自己的老师一样,王镇华特别在意行动的力量。他说:“说完了,就做一做,道就传出去了。”还说,文化说穿了,就是“做”的问题。他相信,大自然在,天道是不会断的。并告诉我们,他有一个梦想,让下一代人活得没有历史的苦涩,活得直接、明朗、爽气!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9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各种外事活动的演讲中,常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和其他国家人民“相亲”的事例,体现了中国尊重不同文明,期望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的真诚愿望。

更多>> 深度报道

故事中的人和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各种外事活动的演讲中,多次这样说道,意为国家之间要民心相通。

难忘鼓岭

“我想她一定在和加德纳先生对话,在缅怀他,因为她终于来到了加德纳先生思念的福州,来到了鼓岭。那一幕非常的感人。”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