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泉州印象


2014-08-06 11:52:11     作者: 阿巴斯·贾瓦德(伊拉克)    字号: T|T    来源: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伊本·白图泰笔下的刺桐城、遍布阿拉伯故事的港口之城。

福建泉州,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因其繁华千年的港口而闻名诸国。它千百年不断的故事里,诉说的是我们阿拉伯先人与这座古城人民之间的友好与情谊。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名为泉州。自此,中世纪的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及香料之路的东方大港而闻名遐迩,其繁荣程度甚至远超今天的上海。

时至今日,泉州坊间还流传着阿拉伯人渡洋来华,传授当地人制作香料等技艺的传说。这座横亘历史的古城,你可以在每一页历史典籍与每一个口头流传的故事里,找到关于阿拉伯的记载和回忆。是的,泉州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弟子们来华传教的第一站,他们崇高的品德和情操,至今被后人传颂。

永远的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的历史被完整地保存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从中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是如何敞开胸怀,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宗教与文化的来客。包括阿拉伯伊斯兰、印度、佛陀、基督等诸多文明的文物古迹,都在诉说着我们的先辈是如何乘风破浪来到这里。伴随着文化和商贸交流的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在生活经验的共享,形制各异的船舶在他们手中诞生。

 
基督教四翼天使(包含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佛教的风格)

始建于1959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1979年,泉州古船陈列馆落成后,博物馆开始对游客开放。现在的新馆区于1991年建成,主体建筑出自著名设计师之手,造型精致宏伟,主体建筑宛如一艘远航归来停泊港湾的双桅帆船。新馆区占地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9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珍贵航海交通文物。在众多的文物展示中,游客明显感觉到浓厚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痕迹。博物馆入口处,迎面站立的是颔首微笑,身着长袍,头缠长巾的伊本·白图泰的塑像,二楼展示的是阿拉伯后裔家族的族谱和众多文物和图片,西非阿拉伯城邑的名字不时映入眼帘,墙上挂着绘有13、14世纪时期的古航海图,先辈们从巴格达、巴士拉、开罗、亚历山大、阿曼、亚丁、麦加、大马士革、耶路撒冷、伊斯法罕、索马里海岸纷至沓来。

阿拉伯渊源

公元1345年,著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华,在《异境奇观—伊本·白图泰游记》一书中留下了他对泉州的印象,描述它为一个非常繁荣的港口,用以运输陶瓷与丝绸的造船业发达。他在书中说,虽然此地名为刺桐(阿语意为橄榄),但城中并不见橄榄树。那么“刺桐”这个阿语名字怎么来的呢?想来应是本地人早以“刺桐”命名城市,阿拉伯人来之后,为了方便发音与记忆,便将“刺桐”谐音为阿拉伯语的“橄榄”一词。

 
伊斯兰三贤四贤圣墓

而当地的回族大姓—丁,可以追溯到一位名为“詹思丁”的阿拉伯先辈,因其品德卓越,许多中国穆斯林史学者将他认定为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詹思丁来泉州后与当地人通婚,开枝散叶,其后人取“丁”字作为家族姓氏,如此繁衍。恰如古兰经云:“一颗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凭主的许可,按时结果。”

作为中国穆斯林民族—回族的一支,丁姓是对詹思丁和其子纳苏鲁丁后人的姓氏汉化的标识,现在泉州丁氏后人早已遍布中国南方各地,甚至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有丁姓回族穆斯林。

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里,源于阿拉伯先民的回族一直保持着优良的伊斯兰文化传统而广受尊重,他们践行着“爱国属于信仰”的教义,与人为善。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8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波澜起伏,但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通航、贸易未曾中断,并延续传承而惠泽今世。

更多>> 深度报道

侨商的北京机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早期以海外工程承包为主要途径的大型国企和央企“走出去”,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海外投资的行列中来。

侨洽会:海外 ...

侨洽会旨在服务北京对外贸易,充分发挥海外侨务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促进北京产品“走出去”、海外优质资源“引进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