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歌剧艺术的道路
在海外,张立萍被许多外国观众誉为“歌剧女神”、“东方蝴蝶”,她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以女主角身份进入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的中国人。如果不是数次采访,亲耳聆听她讲述成长故事,很难想象这位声名远播的女高音歌唱家,最初竟然成长于中国文艺较为贫乏的文革时期。张立萍告诉记者,中学期间偶然一次接触歌剧《茶花女》,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最终引领她走上了歌剧艺术之路,当然她的成长也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立萍出生于湖北武汉,在她成长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中国样板戏盛行的年代,身为部队文艺工作者的父母非常注重对她的艺术教育。谈到自己的童年时,张立萍告诉记者,她从5岁起就开始学习舞蹈,这段学习经历使她节奏感非常好。张立萍的父亲是个京剧迷和戏曲爱好者,经常带她去看样板戏和武汉的地方戏曲汉剧。
张立萍回忆说:“每天放学,看见父亲站在大门口,就知道今天有样板戏看。有的时候,父亲还多买一两张票,我就拉同学一起去。直到现在,同学们见到我还说,那个时候看到你和你父亲一遍又一遍看得津津有味,很是羡慕,可是我们都跟受罪似的,很不理解。”
张立萍不仅爱唱歌,学习也非常好。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武汉重点中学。这时,中国形势发生了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俗歌曲开始流行起来,张立萍也学会几首歌,经常哼唱。有一次,她的老师偶尔听到张立萍唱歌,说她唱得很好,建议她考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当时年仅15岁的张立萍,一考竟考上了。
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令张立萍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接触歌剧《茶花女》,当时她还只是中学生,偶然听到广播里播放歌剧《茶花女》,她就被女主角美妙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从此,她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西方的歌剧,张立萍说歌剧能够让她宁静。
1984年,张立萍考上了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开始全方位地接受音乐素养的培养,以及各类的理论课教育。毕业后,她决定到加拿大留学,进一步学习西方歌剧,希望有一天能够演唱歌剧《茶花女》。1990年她去了加拿大,进入温哥华音乐学院学习。在温哥华歌剧院的一次试唱中张立萍被录取,之后她开始在国际歌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吸收西方歌剧舞台艺术的营养与精华
张立萍开始有机会与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导演、演员合作,她尽情吸收西方歌剧舞台艺术的营养与精华,了解西方文化中的精神追求与艺术表现形式演唱技艺突飞猛进。
谈到初次进入西方舞台遇到的最大挑战,张立萍认为是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当年在意大利与世界一流的艺术家一起表演《弄臣》时,她反复与男主角一起讨论女主角在家中初见恋人的表演方式。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张立萍认为,女主角父亲要回家的时候,女主角一边唱,“你走吧,我父亲要回来了”,应该一边推男主角。但是扮演男主角的歌唱家则认为,此时女主角应该拥抱男主角,张立萍坚持一位少女初见恋人,尽管惊喜,但应该矜持一点,不应该这么明显。为此,不同观点的两位主演整整争论了两个多小时。正是在与西方演员、指挥、导演的合作与交流中,张立萍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变化,她逐渐理解并融入了西方歌剧文化,并在表演中融进了自己的理解,完满地诠释了西方经典歌剧中的人物形象。

1997年,张立萍接受邀请来到伦敦,并于1998年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剧院成功演出《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是各国歌剧院久演不衰的剧目,张立萍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演绎了蝴蝶夫人,她用自己独特的声音细腻而含蓄地表现了蝴蝶夫人复杂多变的感情,中低音丰满细腻,高音轻巧灵活,尤其是弱声控制,细若游丝绵延无尽,技巧高超令人称绝,同时张立萍的舞台表演也显得举重若轻。张立萍在欧洲歌剧舞台一举成名,英国的主流媒体上刊出张立萍的大幅照片,这在英国歌剧演出史上是从来没有的。2002年,英国皇家歌剧院邀请张立萍演出《图兰朵》中的柳儿,张立萍成为第一个在世界顶级歌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的中国歌唱家。2004年,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次邀请张立萍在《蝴蝶夫人》中担任第一女主角,她成为以女主角身份进入世界顶级歌剧院的第一位中国人。
之后,张立萍应邀到世界多个歌剧舞台演出。谈到备受西方歌剧界欢迎的原因时,张立萍认为,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中国文化熏陶的歌唱家,在西方的歌剧舞台上演绎经典的角色,肯定有很大挑战。她说,只有用内心真正体会与演绎每一个角色,才能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