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过去被称作“番”,“番”字带着强烈的中原汉人的沙文意识。原住民生生世世在台湾的延续和传承,成就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前不久,就台湾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等话题,台湾原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华加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族群:从9个到14个
今日中国:《赛德克·巴莱》的上映,引发了大陆观众对台湾原住民的关注,台湾原住民地区的旅游也随之很火,能介绍一下原住民目前的状况吗?
华加志:台湾的原住民目前有14个少数民族族群,但在日据时代,一直到国民党到台湾,却只有9个族群。当时,这9个族群中,人口最多的是阿美族,在花莲和台东。人口第二多的是泰雅族,也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的那个族群,人口居第三位的是我们排湾族。接下来就是布农族,在台东也有一个卑南族。另外,外岛一个小小的地方还有一个达悟族。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台湾的少数民族不叫原住民,叫“山地同胞”。9个族群是日据时代所认定的,不同的族群,语言完全不同。
那时,原住民的生活都很贫寒,汉人对他们比较看不起。所以一些原住民不承认自己是山地人。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对山地同胞、原住民施行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日月潭的邵族、“赛德克·巴莱”那个族群、平埔族等很多人均纷纷要求加入。当时,我在“行政院”当“原民会”组委,我是首任的“原民会”组委。“原民会”相当于大陆的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我们叫作“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那个时候,有很多没有被列为族群的小族群,他们要求说,希望能变成被当地政府认定的少数民族。但是,我们那时考虑很多,光是平埔族,整个人口加起来大概就有100万。他们都要变成原住民,那么政府要保障的那部分少数民族就拿不到优惠措施了,而这些汉化比较早的民族反而会得到优惠。
那时,我们就从长计议,把这个课题交给政治大学的民族所来研究,将来再做具体的决定。
后来民进党,也就是陈水扁执政后,就没有了所谓“原则”,你们要成立就成立吧,现在则变成了14个族群,分布在台湾各地。
大学联考,榜首都是原住民
今日中国:在原住民保护方面,台湾当局采取了很多优惠政策,具体有哪些?实施得怎样?
华加志:台湾少数民族有的族群人口很少,甚至一个族群人口不到400人。在大陆这边,我所知道的,没有10万人就不能认定是少数民族。
开始,台湾的少数民族只有9个,是国民政府认定的,后来实施了各种优惠措施,大家都想挂上原住民的称号,对此,台湾还是蛮慎重的。
对于原住民的优惠,台湾采取了蛮多的措施。比如说,最早的时候是培育小学老师。当时国民党刚进到岛内,原住民地区的老师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那时也是受益于小学老师的培养因而考上的。当然不是说谁想进来就能进来,还是要从各个学校召集起来进行考试选拔。
比如说,对于原住民教师的培养,师范学校20个名额,普通高中20个名额,农业学校30个名额。在我们屏东县有8个原住民乡,在师范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吃、穿、书籍全部享受免费。
当时山地同胞卫生差,没有医生,生病都要靠家传秘方,肚子痛也只能采用野生草药。所以当务之急第二个就是培育医护人员,培育医师和护理。比如一年全台湾地区有40个少数民族护理人员的名额。医生每年有4个,这样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原住民地区的医生已经超额。每个乡都有自己的卫生所,拥有自己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培养出来的医生服务满几年就可以自己开业。
除了老师和医护人员,还有就是培养当地的警察,因为需要维护原住民所在地的治安。另外,乡长的候选人一定要是原住民。比如说阿里山乡、仁爱乡,这些乡60%是汉人,只有40%是原住民,但是有资格当乡长候选人的一定要是原住民。还有,这个乡要参选议员,也一定要是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