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真”。鸡缸杯自古就有仿品,现在市场上更是赝品泛滥,一场鉴宝活动下来,能遇见好几个鸡缸杯。而这件鸡缸杯流传有序,为玫茵堂珍藏,曾历经利奥波德·德莱弗斯夫人、坂本五郎、桂斯·艾斯肯纳奇等著名收藏家之手,其真假基本毋庸置疑。“这是收藏界的普遍现象,其他收藏门类也是如此,只要流传有序,成交价就会高出很多。”鉴定专家李卫国说。据香港苏富比称,这只鸡缸杯,出自欧洲最重要的中国官窑瓷器收藏──玫茵堂珍藏,其传承脉络清晰,每个击鼓传花者都是大腕级人物。
1993年马未都去日本游访,在一个富翁家里做客,这个富翁喜欢收藏中国瓷器。主客坐下,寒暄一番,穿和服的仆人托着一个黑漆描金盘子出来敬茶,马先生一看吓了一跳,居然是用成化斗彩杯在盛茶汤!他当然记得这个斗彩杯就是主人在这一年从香港拍卖会上买来的,花了500多万港币,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坂本五郎。马未都很仔细地喝尽了古董杯里的“最昂贵的茶汤”,“一个日本人,用这样一只杯子,招待一个远方来的客人,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后来,马未都将此经历写入《马未都说陶瓷》一书中。


然后是“精”。“斗彩鸡缸杯是明成化皇帝御用的酒杯,官窑器都是不计成本,选取最精品的进贡,其余砸碎。流传到现在的鸡缸杯,无论胎、釉、型、画工等方面都有极高水平。”李卫国说,鸡缸杯深受历代皇帝推崇,在中国瓷器历史上赫赫有名,堪称精品中的精品,拍出高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稀”了。全球存世的成化鸡缸杯一共十几件,其中只有4件藏于民间,数量极其稀少。“物以稀为贵”是颠扑不破的法则,稀少到这个程度,能拍出高价也就不足为奇。
官窑的收藏一直以来都是藏家竞争的焦点,价格也较平稳,这次鸡缸杯创纪录地拍得2.8亿港元,当然一方面是缘于它的稀缺性,另外一点就是藏家在此收藏基础上开始追求精品,也就是质的变化。
然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高价所带来的,未必是瓷器市场的复苏。2.8亿港元拍得鸡缸杯,就这个天价而言,数字其实意义并不大,鸡缸杯因其特殊的稀缺性,可以说早已完全脱离了艺术品市场的规律,对今后中国瓷器拍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天价不具备一般的参考价值,只能当作个案。在元青花大热、也就是“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之前,瓷器家族中都是斗彩拿“头牌”的,也有一个说法,古代瓷器以珐琅彩为首,斗彩次之。不过,不是所有斗彩价格都是“亿亿声”,有的清三代普通斗彩价格只为数十万元。很多有瓷器专场的拍卖行以有斗彩为“上档次”的标准,如果一场拍卖会的图录封底、封面是斗彩,那么这场拍卖会也能吸引诸多藏家捧场。
而青花加彩的价值就不能与斗彩相比。一件清三代的普通青花矾红外销瓷,价格为数千元至上万元,而如果是斗彩,价值可达数十万元。
由于斗彩价值高,收藏者要抱着欣赏而不是拥有的心态去收藏。另外在收藏前还要学好鉴定方法,关于斗彩的鉴别方式,我们借助于珐琅彩进行比较则更为直观一些,两者比较区别主要有三:其一,由于成化年间的斗彩早于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因而到了雍正年间,优质的胎土早已被用尽,所以仅从胎土上面来看,斗彩略高于珐琅彩的质量。通过对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成化斗彩胎土的显露部分色泽非常纯白而且油润。其二,斗彩与珐琅彩所绘制的图案均突出胎体表面,但是仔细比较会发现斗彩略低于珐琅彩。其三,成化年间的斗彩绘画图案均为宫廷画师亲自创作,线条生动流畅,笔法活泼。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图案是市面上其他精品画作经皇帝批准之后绘制于瓷器之上的,虽然笔法依旧老练、准确,却略显呆滞。
斗彩在收藏界如此受宠,为迎合消费者,坊间自然赝品无数,尤其是鸡缸杯更是随处可见。据说那只鸡缸杯成交后短短几天,在景德镇的陶瓷市场上出现了大批仿成化鸡缸杯。有趣的是,除了仿品,就连不少拥有母鸡图案的杯子,都被网友一一发上微博、微信,甚至连一些茶餐厅里杯子、盘子、碗筷上的大公鸡,也被一一秀出,调侃了一把。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印有鸡缸杯图案的一次性杯子,据说卖得还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