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文化:打开幸福之门
近年来,泰来县以实施系列民生工程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到了自己生活的这座城镇正由外到内发生着变化——道路在变、环境在变、城镇在变、生活在变⋯⋯
城镇建设是反映一个地区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标尺。为了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建设新城,全县启动建设了文体休闲区、商务办公区和“欧洲小镇”住宅小区的“两区一镇”工程,加大了棚户区改造、旧楼住宅小区和泥草房改造工作力度。近两年来,全县改造棚户区783户,配建廉租住房110套,改造泥草房和危房3715户,使4500个家庭实现了安居梦想。

“小病等,大病扛”,这是几年前大多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如今在泰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的“两险合一”,让老百姓再也不会因无钱看病而备受煎熬了。参加医保看病有保障,大病救助后顾无忧,2013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023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4578人、新农合参合人数198807人。
“学有所教,办满意教育”是泰来县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的核心思想。近年来,全县每年都投资一定资金,改建、新建学校教学楼,更新教学配备,积极募集社会资助,为义务教育住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013年,全县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全覆盖。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题,全县进一步加大了灵活就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培训补贴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力度,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创业培训、贷款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实现劳务输出,提高群众的就业率。
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项项惠及民生的安居、交通路网等工程全面推进,一座座设计一流、功能完善的敬老院、学校、医院拔地而起,一处处景色优美、风格独特的活动中心、广场的改建兴建,如一把把“民生钥匙”,为泰来的百姓叩开了一扇扇“幸福之门”。
文化养老:小财政撑起大民生
江桥镇,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当地著名的泰来县养老服务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走进大院,楼舍宽敞,楼内窗明几净,走廊墙上挂着老人自己创作的字画,只见老人们仨一伙、俩一对,有的下棋,有的跳舞,有的聊天。“在这儿,我们吃的是自己种的菜、住的是标准间、看的是液晶电视,我们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住在这里的一位赵姓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说。

据了解,泰来县养老服务中心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86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集五保供养、荣复军人供养、失能老人供养和社会自费供养“四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安置了近千人,使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
然而,养老服务中心并非泰来县文化养老的独有风景。老年人要参加各种活动,必须得有活动场所,前几年,泰来县的领导在基层调研时看到,一些老年人每天在外面活动,冬天冻得缩手缩脚,夏天没有遮阳的地方,一遇到下雨刮风四处躲藏。于是,2011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大胆决定,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政策性倾斜、资源整合等手段,让县财政局、粮食局、水产总站“腾出”5165平方米办公楼,然后政府再掏“腰包”,先后投入2800多万元建成了3处高标准的“敬老之家”。加上县老干部活动中心,都在城区不同方向的好地段,能够为 2000多名老年人开展活动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此举一时在全县甚至齐齐哈尔引起强烈反响。如今的泰来“敬老之家”,已成为老年人的活动之家、温馨之家、幸福之家,成为泰来养老文化的一张名片。

采访期间,当记者来到位于金源街上的“敬老之家”,迎接我们的是悠扬的管弦乐和阵阵开朗的笑声。大厅旁的一个LED屏上写着一周内的课程和活动安排:音乐、体操、瑜珈、绘画、京剧⋯⋯陪同的工作人员告诉说,这些课堂和活动,全是免费开放。凡是男性超过60岁、女性超过55岁,只要办理一张老年活动卡就行,几个“敬老之家”一卡通。老年大学教师和文体协会专项指导员都是老年人志愿者,三处“敬老之家”,本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共选聘了65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和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泰来的老年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专业老年团队参加的市级、省级演出和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各个养老机构也基本实现了“六有”:党建有组织、管理有制度、服务有机构、学习有计划、比赛有阵地、经费有保障,构建了具有泰来地方特色的养老格局,让更多的城乡老年人尽享天伦之乐。
采访中,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泰来县却拿出大笔资金投放在养老事业上的初衷是什么?对此,县委书记刘海城说,泰来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5%,可以说,养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民生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老年人过得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负面问题;反之,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有了心气儿,就会给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正能量,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的确,如今在泰来县,敬老尊老蔚然成风,随处可见。银发一代不但成为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的一股积极力量,而且他们发挥特长,释放余热,主动担当起项目建设的“宣传员”、民生工作的“监督员”、基层党建的“指导员”,融入到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恰如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所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泰来的文化养老做法,于无声处,不仅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且,完成了“小财政撑起大民生”的飞跃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