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高粱又“红”了


2012-11-09 19:00:53     作者: 唐元恺    字号: T|T    来源:

10月影坛,因莫言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而冲淡了“十月围(电影)城”战绩不佳的窘境。

“攀缘”一下,笔者曾有幸在饭桌上坐在莫言身旁,那是影片《红粉》的一次研讨会后。他没有像自己曾描绘的“吃起饭来奋不顾身”,话也不多,只是很留心地听别人说,但一开口,又往往“很逗”,却明显不是有意的,也就全无某些人“幽默未遂”的尴尬。后来又邂逅过,听他偶尔提及家乡、童年与生活,多少感受到那是其创作的触发点和灵感的永久源泉。故乡高密比他“出名”早很多,其“扑灰年画”——中国一绝,全国独此一家,世界上也属独特画种,与这里的泥塑、剪纸被看作中国民间艺术“三宝”。“小时候就向往将来当个手拿快板讲出自己心里话和故事的说书人。”莫言说。

此前,小说《红高粱》红时,我们没能找着莫言,却总算请到张艺谋来大饭厅礼堂放尚未公映的同名影片。黑暗中,看不清周围同学反应,但从左边一位老师张开的嘴上可以看到某种讶异——电影能拍得这么酣畅或者说“放肆”,也从右边一女生的轻声中依稀听到褒奖:中国电影也可以拍成“这样”了!

散场后,我们几个同学送张导进车前,想听其再言上几句,但他几乎“莫言”,却提到莫言的名字,并笑曰“他小说好”。

于是,至少我们班迅速流传两本书:王朔的《顽主》(《收获》杂志)和莫言的《红高粱》(复印本)。但与前者一年几上银幕造就“王朔年”不同,20多年来莫言作品变成影视剧的也就那么几部,其中张艺谋占了俩:《红高粱》和《幸福时光》。

有媒体记载,前妻从图书馆文学期刊里翻到莫言最新小说《红高粱》,拿回家给张艺谋看,他看完如获至宝,立马光着一只脚、手上提着胶皮轱辘做成的简易凉鞋去找莫言商量电影改编,可忘了门牌号,只好像《有话好好说》中姜文雇来的“艺谋”、“本山”那样,站在楼底下仰头大呼“莫言”。

这是莫言首次“触电”,得版权费800元人民币,作为编剧之一,外加稿酬1200。当时有规定,编剧最高稿费只能开到4000元。《红高粱》有3位编剧,张艺谋觉得他们分4000太少了,就建议写成上下集,这样可以“8000除以3”了。

剧本出炉后,电影厂里意见两极,审批部门也迟迟不拍板。吴天明厂长顶着上上下下的压力,私下慷慨解囊,和几个同仁凑了“专款”,让张艺谋先种高粱。莫言也参加了劳动,但心里嘀咕:书中描述的高粱地,他其实根本就没见过,“那如火的红高粱是我的神话、我的梦境。”

“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都跟生孩子似的,哼哼着,浑身骨节全发脆响,满眼都是活脱脱的生灵。”张艺谋觉着莫言原著里的男男女女,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生命的自由与舒展。“片子3主角——奇女子,伟丈夫,一片高粱地。面对恶势力(日本侵略军)对于生命的践踏,生命终于以最原始、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了。”

身为原著作者,莫言倒是对张艺谋没啥要求,“爱怎么改怎么改,你要主人公在高粱地里试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但他多少有些怕首次试水的张艺谋看走了眼——选不谙世事的女学生(巩俐)演“我奶奶”,担心这部戏会砸在她手里,在其心目中,这应该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其实,张艺谋也有些“二乎”,要不怎么会抛硬币才最终选定巩俐而“抛弃”史可呢?最终擒得柏林“金熊”大奖的《红高粱》,确实把莫言原著的气质传达了出来,且淋漓尽致,又“很电影”,可算影视改编的最佳案例。莫言认为,电影导演与小说家的良好合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契合。

可《红高粱》的牛,愈发让我等觉得脱胎于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的《幸福时光》有多“不幸”,尽管里边有张大导演和本山大叔。

与原小说的最精彩处在结尾相反,《幸福时光》的尾声最遭人诟病。据悉,这是为了市场而返工改动的结果。但更糟的是,如莫言也忍不住所吐槽的“影片把我小说中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改掉了”。

如今“诺奖”得主莫言,肯定已成了影视界“唐僧肉”,但真正能“拿下”显然不易,一窝蜂上马,显然会荒废掉更多“幸福时光”。

莫言很多作品的叙述都忠实于“事实记录”,有勇气写出社会现实,但同时极具独特想象力,又意象丰富,虽然不断改变形式手法,但按他自己的话说——“始终不变的是以善为本的理念。”记得有次谈及“小说影视”的相同处,莫言一言以蔽之:关键是要“写人”。去年他获得茅盾文学奖后,更是把沈从文先生“贴着人物写”的说法改成“盯着人写”。而这在如今影视圈却常常被“顾不过来”。

印象更深的,是他强调自己“为百姓写作”和“作为百姓写作”,身为大众艺术电影儿的创作者们本也该如此,可其中不少人自认为“比百姓高明”,不愿站在百姓“同一高度”上拍片。

还有,他说“一个作家,一辈子其实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高要求”,更衬托出现阶段不少影视作品因失“魂”而必然导致的“落魄”。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02

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更多>> 深度报道

分账之争:中 ...

2012年岁末,超过40余部国产影片扎堆抢占贺岁档之际,一场有关电影票房分账的较量暂时告停。

行走在胶片上 ...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风格的男女演员成为备受观众追捧的明星。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