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春晚怎样走出困境


2012-02-15 17:16:52     作者: 文/佳 茗    字号: T|T    来源:

从1983年到2012年,央视春晚已经走过近30个年头。早些年,民间流行的“除夕三部曲”是“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现在则变成了“年夜饭、放鞭炮、怨春晚”。春晚高姿态的孤芳自赏、无牵挂的自娱自乐,老脸、植入广告、程序化操作……越来越多的人指责曾经的“精神年夜饭”变成了“剩饭”,越来越多的山寨春晚、地方春晚开始联合夹击央视春晚。尽管2012年春晚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还是没有走出春晚固有的模式,也不可能扭转春晚的颓势。

如今,面对周围崛起的竞争对手和审美不一的众多观众,春晚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春晚的没落

1983年,20多岁的刘晓庆身着红色连衣裙,秀发披肩,在600平方米的演播室与马季、姜昆等人主持了第一届春节晚会。在央视一些老编导的记忆里,那时的春晚就是自娱自乐,演员演完节目就跑到台下嗑瓜子。刘晓庆甚至在念了一封电报之后自己临时加了一段:“此时此刻,我最想念我的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一定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

 
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场歌舞《迎春贺岁》

那时的春晚非常灵活机动,观众电话可以直接打进演播厅点播,当年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吴冷西顶着压力拍板,让李谷一演唱了观众点播的、曾被列为“禁歌”的《乡恋》,此歌一经播出,无数观众激动不已。在当年的春晚上,李谷一一人连唱了7首歌。

当年的导演黄一鹤多年后回忆,晚会结束后,组委会收到大量观众来信,评价央视是“人民自己的好电视台”,同事们全都哭了。而没过多久,马路上女同志全都穿上了刘晓庆的那件红色衣服,并起名“晓庆衫”。

就这样,在那个年代,春晚培养了巨大的粉丝群。从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费翔带来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韦唯演唱的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到上世纪90年代,赵本山首次亮相、港台明星频繁出场……春晚成为中国人过节必需的娱乐项目之一,一度被称为“精神年夜饭”。

2004年,是央视自办春晚的最后一届,“春晚再也不能闭门造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等言论喧嚣尘上。

一夜之间,春晚从圣殿跌落下来,有人心痛,有人不屑。而此后的情况更为糟糕,假唱、节目单调,主持人语言程式化等几乎成为专属春晚的“老生常谈”,用文化学者朱大可的话来说,对于中国人,春晚是一根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根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公布历年的调查结果,近6年来央视春晚的叫好率逐年下降。每年春晚,观众最期待的便是语言类节目,但越来越多的观众评论道:语言类节目不逗乐了,“包袱”抖得很牵强。

在演艺人才上,春晚也显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赵本山、宋祖英等已是多年“挑大梁”,更有很多观众觉得“看春晚就是看赵本山”。

观众普遍认为,一些春晚老面孔的表演风格、搞笑套路、肢体动作已固化成“标本”,无法再像十几年前一样赢得观众的共鸣,唯一的优势只剩下“脸熟能详”。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02

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更多>> 深度报道

分账之争:中 ...

2012年岁末,超过40余部国产影片扎堆抢占贺岁档之际,一场有关电影票房分账的较量暂时告停。

行走在胶片上 ...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风格的男女演员成为备受观众追捧的明星。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