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缅:山水相连 情谊相续


2014-04-03 11:43:03     作者: 本刊记者 侯瑞丽    字号: T|T    来源:

在位于云南省2100多公里的中缅边境线上,两国边民互市通婚、走亲串寨、赕佛念经、友好往来,情同手足,世代和睦相处。有许多村寨一半属于中国,另一半属于缅甸。印金寨有一口水井,每天到这里取水的既有中国人,也有缅甸人,但他们看起来没有差别,彼此之间只有水乳交融的“胞波”友谊。

在边界划界确立界桩时,国界界桩定在了瑞丽屯洪渡口一户傣族人家的后院,形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家两国”的奇特景观。

胞波情谊源远流长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中国内地四川、湖北的商人,开辟了一条川滇印缅商旅古道,缅甸人称为“金银大道”。沿着这条路,中国商人把蜀布、丝绸、瓷器等商品贩运到缅甸、印度以及阿富汗等国家。

早在东汉时期的公元94年,缅甸境内的各民族部落国家就曾5次派遣使者到中国。元明清时期的每个朝代双方都多次互派使节,进行友好交往。2000多年形成的中缅友好关系,使缅甸人对中国人有了一个特有的称呼“瑞苗胞波”,缅语意为“同胞亲戚”。

 
2013年4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三亚与缅甸总统吴登盛出席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双边合作文件签字仪式

在近代,中缅两国人民相互支持民族独立。188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第三次侵缅战争攻陷缅甸京都曼德勒,俘虏并放逐缅甸国王锡袍,把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王锡袍的王孙疆括在英军攻陷缅甸皇宫曼德勒后,即脱下袈裟组织民众抵抗英军,经过4年的抵抗斗争失败后,率领残部退到中国境内,得到中国人民的同情与庇护,直到80岁逝世后仍然要把自己的遗骨埋在中国,至今疆括的墓地仍在德宏芒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缅两国人民用血肉共同筑成了抗战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在南洋华侨机工和缅甸民众的积极支持下,大批国际援华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抗日战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

1942年1月,日本侵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运输线,悍然入侵缅甸,中国远征军10万抗日将士毅然开赴缅甸,与日军开展了殊死的血战,6万中国抗日英烈忠骨永远埋在了缅甸土地上。

在滇西和缅甸战场反击日寇的战役中,中缅两国人民配合盟军共同打击日军,终于取得了缅甸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缅甸。

中缅关系基础坚实

中缅两国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上世纪50年代,中缅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两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精神,圆满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国与国解决边界问题树立了典范。长期以来,中缅坚持睦邻友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合作,双边关系稳步发展。

中缅领导人有着互访传统,周恩来总理9次访缅和吴奈温12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改革开放以来,中缅友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联合禁毒等方面进行了宽领域、高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1980年4月,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东南亚最大的公铁两用桥”缅甸-丁茵大桥建设项目,经过历时7年的建设,于1993年竣工通车,被缅甸领导人称为“缅中关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01年12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缅,双方确定了农业、人力和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合作领域,并签署了有关双边合作文件。此次访问为中缅传统睦邻友好关系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10月22日,缅甸商务部、缅甸工商联合会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中国—缅甸企业家座谈会”

2011年,中缅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公布了达成的一系列共识:保持高层交往、提升战略互信、就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交换意见、提升经贸水平、开展各领域友好合作等。

2013年4月,缅甸总统吴登盛出席在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相比4年前以缅甸总理身份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此次以总统身份出席意义已经大不相同。当时的缅甸还处在西方制裁之中,如今各领域改革已深入开展。

论坛期间,两国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双方一致认为,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建交63年来,两国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

缅甸非政府组织“吉祥缅甸”的负责人鹏温博士说,2012年9月吴登盛曾赴华出席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对中国进行访问。2013年4月他再次访华,说明缅甸对中国的重视。当前缅甸实行独立自主的平衡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是大国,又是邻国,因此发展缅中关系的重要性对缅甸不言而喻。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吴登盛不断访问中国也是向中国取经。缅甸正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的落后面貌,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4

中国古语有云,“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百姓的期盼就是政府的工作。

更多>> 深度报道

从“两会”看民生

中国古语有云,“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教育改革如何 ...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4年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