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美关系:务实传统与共赢目标


2012-02-15 12:25:48     作者: 文/刁大明    字号: T|T    来源:

中美关系犹如一条长河,水流充盈而湍急,虽有多个暗礁散布其间,如经贸纠葛、人权争议、军事失信以及台湾问题等等,却都无法阻挡河水奔腾向洋。中美两国正坐在航行于大河之上的同一条船内,双方虽有分歧,但须“同舟共济”。中美关系稳健之时,河水上涨,中美之舟顺风顺水;关系波折之际,则暗礁凸显,中美之舟面临着触礁的风险。就这样,中美正式交往已在磕磕绊绊之间走过了40年。而在现今“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必将牵动整个世界的脉搏,考验着两国决策者的政治智慧,更需审慎与务实。

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发展主线

1972年2月21日,中国百姓刚刚欢度了传统春节,美国总统尼克松专机便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握起这位美国政治家的手说道:“您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与我握手。”尼克松日后回忆: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公报列举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观点,肯定了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之后,强调指出了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外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往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双方希望,这次访问的成果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新的前景。双方相信,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

冷战时代这段跨越阵营的破冰之旅,虽然由于美国国内政治干扰而并未立刻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但仍作为中美国家间交往的重要节点被载入两国外交历程的史册当中。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迫使日本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终于推动日中两国于1972年9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说的,他对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到达北京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邓小平访美期间,两国签订了有关经济、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文件。他指出:“在我们两国之间还有许多合作的领域有待我们去开辟,许多渠道有待我们去沟通,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他表示:“中国的大门对一切朋友都是敞开的。”正是这样的大气魄,使中国30年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公报宣布双方达成分步骤直至最后彻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的协议。重申《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所确立的指导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个公报是继1972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和1979年《建交公报》之后,第三个有关中美关系的重要公报。美国在3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中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由于中美双方站在一起是当时共同面对苏联压力的战略需要。1991年苏联解体后围堵扼制中国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主要论调,中美关系一度跌入低谷。但这期间两国高层一直保持着接触,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也没有取消。

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结束了中美关系长达8年的困难局面,为面向新世纪的中美关系确定了框架和发展方向,双方宣布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布什总统上任后,于2001年10月和2002年2月两次访问中国,两国最高领导人就推进中美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02

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更多>> 深度报道

分账之争:中 ...

2012年岁末,超过40余部国产影片扎堆抢占贺岁档之际,一场有关电影票房分账的较量暂时告停。

行走在胶片上 ...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风格的男女演员成为备受观众追捧的明星。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