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拿伦·奇蒂:“中国梦”与国际社会


2013-12-08 10:34:42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中国网

“中国梦”与国际社会(摘要)

背景

习近平主席将中国梦定义为:“民族复兴、民生改善、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以及军力增强;”并进一步鼓励中国年轻一代“要敢于追逐梦想,勤勉工作以实现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这两句表述分别从民族和个人两个维度诠释了文明之梦。梦,既可以关于过往,也可以关于未来。对于重视传统的文化,其梦想更着重于过去,而不是未来。土著文化,如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是重视传统的文化。对土著文化来说,梦想开始于宇宙之初,创造之始。梦想意味着追求精神信仰,梦想也指导着社会行为。因此,今天的梦就成为了过往和未来之间的纽带。

国家梦

国家也有梦想。如今,国家梦常常以幸福为表述——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幸福。美国梦在《美国独立宣言》中的解读是:“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在不丹,国民幸福指数是可以测量的,而其他国家在二战后都忙着追求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以来,“澳大利亚梦”就是在花园中安家,尽管那里的人们越来越依赖连排屋和公寓来满足居住和生活需求。历史上,一些民族国家都曾怀揣帝国梦,也曾有过自视甚高的领袖人物,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就是最有名的例子。

让世界安全,安全为了世界

中国正为“民族复兴、民生改善、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以及军力增强”而做出努力,这样的努力也必将惠及中国的贸易合作伙伴。国际社会通常认为,对于一个经济上正在扩张的力量来说,“军力增强”是必要的,前提是这种增强是防御性的,并且会对国际安全有所贡献。在追逐国家梦与个人梦时,我们会发现更根本的安全之惑。作为个人或者团体,在一个原本危险的世界,如何让自己感觉安全,如何才能创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这个问题又将我们引向另一个问题:“我们的安全如何才能有助于这个世界?”从这个角度说,获得军事力量背后的意图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希特勒时期的德国违背了《凡尔赛和约》而扩张其军力,其意图非常明显——不想当世界共同体的好公民。

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

习近平主席号召中国人民梦想自己的新未来以及中国的未来,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价值观念,也并未脱离过去的时代。我们可以将源于佛家、道家和儒家的最根本的精神价值抽象出来,并加以简化,结果或许就是“仁义”一词,我将其翻译成一种“善良正确”的行为准则或者是仁慈的正直。

西方人认为“致富光荣”一词来自邓小平,并且暗含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但邓小平对于混合经济的支持淡化了这种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人们可以为个人致富创造条件,也可以同时满足社会需求,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创造财富的人和其他人的个人安全能够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得到保护。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经济飞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和不能称之为“仁义”的行为。当然,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国梦”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60周年峰会上所号召的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当然也应该被纳入“中国梦”的内涵。他提倡通过合作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他呼吁:(1)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2)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3)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4)推进联合国改革,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旧现实主义者的逻辑根基是通过战争进行外交上的较量。发动战争是为了取得“力量平衡”,而崇尚武力的民族更喜欢战争,因为这可以宣示他们的勇猛和荣耀。“为祖国而死是光荣的!”从这一点来看,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并无差别,而且像其他文明一样,西方也存在着战争与和平的两派,而和平之梦常常被充作发动战争的理由。然而毕竟,如《圣经》新约中的第七至福所说“制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和谐世界的秩序是以持久和平和合作发展为根本的,为其助力的是发展人道主义的共和概念和世界公民的仁义意识。

很明显,目前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并没有一条可以顺畅实现每个人的幸福追求的途径。在周期性的资本主义危机爆发时,只能通过为大型欠账企业注资来应对,但普通百姓失去生计却无人过问。国际社会当然希望看到中国加入重塑国际经济体系的行列,以求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同样,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的加入能够有助国际组织的发展,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冲突,维护和平。(拿伦·奇蒂教授(Prof. Naren Chitty),麦考瑞大学)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