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东莞迅得:突破之路


2013-11-04 17:01:08     作者: 本刊记者 王媛    字号: T|T    来源:

厂商林立的常平是台企集中落户的地方,台湾迅得机械有限公司就位于这里。这是一家合资企业,德国控股40%,台资控股60%。2004年,经过两年调研,迅得终于决定来东莞开厂,看似形势一片大好,正式登记核准,成立迅得机械(东莞)有限公司,顺利拿到土地,准备开工建房,只待厂房建好后投产。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迅得总经理黄国伦回忆说:“当时厂房的施工许可证没有拿到,这样一拖就是两年多。2007年,待到厂房终于建好,经济形势却已今非昔比。”

 
黄国伦

更艰苦的考验还在后面,隔年发生的金融海啸,使得包括迅得在内的几乎所有台资企业举步维艰。对于刚刚落地还没有生根的迅得来说,如何突围,成了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求转:由外到内的数学题

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像是坐了飞机;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几个月后,金融海啸来袭,国际经济形势一片惨淡。对于迅得这样的外销型企业来说,可谓举步维艰。

形势所迫之下,被经济专家挂在嘴上的企业转型成了迅得唯一的出路,将业务重点从外销转到国内市场。这是关乎生存的重大转变,但是迅得调整迅捷,躲过一劫。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迅得的外销比例占到70%,而今天,迅得75%的产品都是销售到国内市场。”黄国伦介绍说。

迅得在内销市场的巨大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鼓励采购国产设备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据这项政策,采购国产设备的企业可以得到最高17%增值税的减免。

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得益于特惠政策,主营自动化设备的迅得成了金融危机之后东莞地区复苏最快的台资企业,不仅如此,订单量还高于金融危机之前。

“自动化设备行业的技术更新快,企业淘汰率高,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良的情况下,能够立稳脚跟,无不是转型升级做得非常成功的企业。”黄国伦解释说。

2008年,有实力的台资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有五六家,行业竞争激烈,到了今天,因为没有及时调整企业策略,做好转型升级,已经有三家退出竞争。

顺利转型的迅得收获了意外之喜,不仅平稳度过金融风暴,还对中国大陆市场适应良好。目前做策略调整,迅得会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需要,跟之前倚重的外销市场反倒脱离了密切联系。

谈到迅得的迅速转型,黄国伦显得十分轻松,“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这样形容。

金融危机之后,迅得的业务员发现,通过香港而来的欧美客户,虽然对于迅得的产品表现出兴趣,然而愿意投入的资金却在不断萎缩。相反,国内一些大的企业如“方正”、“富士康”之类,采购自动化设备的意愿却十分高涨。

2011年之后,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开始流行,国内大厂商“中兴”、“华为”、“小米”进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市场,销量看好,通过他们的带动,国内电子厂商扩厂需求增大,对于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也在增大。这些电子厂商,很多都建立在广东省以外,这间接刺激了迅得往内陆扩充延伸的战略。

立足广东,放眼全国的进攻型策略成为迅得进一步转型的起点。这两年,迅得走出广东,远至山东、重庆都有他们设立的客服点。

对于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企业来说,技术到位,在国内市场就会有竞争力。在日益求新求变的今天,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比如手机,现在的流行寿命最多也就是半年到3个月,谁都说不好3个月后流行的手机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或者变得更轻薄。”说到这里,黄国伦表情莫测。

他透露,普通人也许只能看到手机外表和功能的改变,而厂商看到的则是技术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调整。因此大多数厂商都希望能够及时调整升级设备,从而更好地保证生产。“在这一点上,国内生产的设备有很大优势,与进口设备相比,更紧密的客服跟踪和技术支持,更加低廉的价格都成为国内厂商采购国产设备的重要原因。”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微博互动